近年來,在黑龍江省森工林區不斷發生周邊農民毀林開墾案件,給國家森林資源造成了很大破壞。雖經司法、執法機關的打擊,但毀林開墾現象卻屢禁不止,案件仍然時有發生。以某林業局為例,僅2009年,就發生多起毀林開墾刑事案件,而夠不上刑事案件的普通毀林開墾林政案件就更多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個局面,固然有周邊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和受利益驅動的問題,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由于在對毀林開墾犯罪行為的罪名認定上墨守成規、機械教條,造成對被告人的量刑過輕,從而降低了打擊的效果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這里,我們就以2009年某林業局發生的幾起毀林開墾刑事案件為例。
2009年5月間,某局施業區周邊農民林某雇傭張某、王某在國家禁伐區毀林1.73公頃(25.9畝),立木蓄積585株近236立方米。同月,林某又雇傭佟某在禁伐區毀林8.87公頃(73.1畝),立木蓄積836株近297立方米,造成木材經濟損失127535元,林木損失13937元,林地損失47775元。2009年6月,農民張某雇傭郭某、王某在國家禁伐區毀林0.21公頃(3.1畝),立木蓄積90株近16立方米,原木出材量12立方米;造成木材經濟損失7103元,林木損失1258元,林地損失2015元。
僅在兩個月,在同一林場施業區就發生了三起毀林開墾事件,可見犯罪分子的氣焰之囂張。同時,僅林某案就給林業局造成10余萬元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然而,作為案件主犯,林某最終僅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并處罰金五千元。多次參與作案的郭某、王某僅被分別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并處罰金四千元(劉某、張某在逃)。
判決結果明顯地讓人感到,對犯罪分子的處罰過輕。林某等被告人給國有林業企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環境損失,嚴重影響了生產經營秩序,但對賈某、郭某、王某等人的判決卻比較輕,應該說是罰不當其罪,與其社會危害性不相適應,沒有體現出罪刑相適應的原則。這樣,就難以有效地震懾犯罪分子,遏制毀林開墾犯罪行為的一再發生。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認為,究其原因,在于案件的定性上,辦案人員機械套用刑法第342條,把案件定性為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因為非法占用農用地罪是以占用農用地的數量為量刑標準,所以,無論是檢察機關的起訴書,還是審判機關的判決書,均未體現出給國家財產和國有企業生產經營造成的巨大損失和破壞)。
依據《刑法修正案(二)》的規定,把林地納入了農用地的范疇。而事實上,林地包括了有林地、疏林地、宜林地、淺沼澤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等許多分類,比單純的農田劃分要復雜得多。林地與農田的價值是不同的,而不同種類林地的價值又相差懸殊,如有林地價值遠高于宜林地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有林地地上附著物(如林木)的價值,而且體現在其生態、環保價值。同時,林木又分成多種。占用林地通常比占用農田的社會危害性更大,毀林開墾就更不用說了。因此,對于毀林開墾犯罪行為一概地、機械地依照刑法第342條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處罰,是難以有力打擊、遏制毀林開墾犯罪行為的。
是不是對于毀林開墾犯罪行為就只能依照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定罪呢?當然不是的。司法機關完全可以依照刑法理論和相關規定,以其它罪名定罪。因為,犯罪分子的目的行為是開墾即占用農用地,但是其毀林的手段行為同時就可能觸犯其它罪名。由于法律或司法解釋未有依何罪處斷或數罪并罰的規定,這樣,依據刑法牽連理論,對毀林開墾犯罪行為完全可以依照牽連犯罪從一重罪處斷,而不僅僅是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定罪。
《退耕還林條例》第62條規定“退耕還林者擅自復耕,或者林糧間作,在退耕還林項目實施范圍內從事濫采、亂挖等破壞地表植被的活動,依照刑法關于非法占用農用地罪,濫伐林木罪或者其他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991年10月17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盜伐、濫伐林木案件幾個問題的解答》(此解釋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中規定,如果毀壞他人所有的林木進行開墾,改變林地用途,未達數量較大,或者未造成林地大量毀壞,但毀壞林木數量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追究刑事責任。
由此可見,對于毀林開墾犯罪行為,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以外的其它罪名定罪,是有法律依據和法律淵源的。
那么,對于毀林開墾犯罪行為,究竟以什么罪名定罪更符合法律事實,更有利于打擊犯罪呢?筆者以為,毀林開墾情況比較復雜,有的只是毀壞了林木;有的既毀林又非法占有木材;有的占用、毀壞林地的數量較大;有的尚未達到數量較大等等。因此,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以有關法律為標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對于占用、毀壞宜林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而沒有毀林行為或毀林較少而不構成其它罪,但占用、毀壞林地數量較大而觸犯非法占用農用地罪,或者雖然觸犯兩個罪名但依照非法占用農用地罪處罰較重時,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定罪處罰。
2、對于占用、毀壞林地未達數量較大的標準,但毀壞林木并占有木材數量較大,即以盜伐林木罪定罪處罰。
3、對于占用、毀壞林地數量較大,又占有木材數量較大,可以認為是兩個犯罪目的,實行了兩個犯罪行為,符合兩種犯罪構成,是兩個罪,可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和盜伐林木罪數罪并罰。
4、對于占用、毀壞林地數量不大,但毀壞林木數量較大,從而嚴重破壞企業生產經營的,或者是既符合非法占用農用地罪量刑標準,也符合破壞生產經營罪量刑標準,且依照破壞生產經營罪處罰更重時,以破壞生產經營罪定罪處罰。
5、如果占用、毀壞林地數量不大,但毀壞林木數量較大,且毀壞的林木是屬于“本單位所有或管理的林木,以及本人自留山上的森林或其它林木”,則構成濫伐林木罪。若犯罪行為同時觸犯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和濫伐林木罪,且依照濫伐林木罪處罰更重時,以濫伐林木罪定罪處罰。
具體到林某案件,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主觀上出于開荒種地這一“其它個人目的”;犯罪客體是生產經營秩序,客觀上以毀林這一“其它方法”破壞了林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森工林業企業不同于普通的生產流通企業,它不是象其它企業一樣生產工廠化產品;正在生長的林木也不同于普通的產品,它是有生命力的正在成長的產品。對于森工林業企業來說,養護林木就是一種生產經營行為,毀壞了正在生長的林木,其實質不是毀壞普通財物,而是破壞林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無論是主觀要件還是客觀要件,均符合破壞生產經營罪犯罪構成。因為林某沒有占有木材,故不構成盜伐林木罪。因其所伐的是國有林業企業的林木,故不構成濫伐林木罪。
《刑法修正案(二)》規定:“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農用地,改變被占用土地用途,數量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農用地大量毀壞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對林某如果按照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定罪,因本罪最高刑期為五年,故將受到較輕刑罰。而依照破壞生產經營罪定罪,因本罪最高刑期為七年,況且賈某毀林數量巨大,給國家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屬于情節十分嚴重,應在三至七年間處罰,故依照牽連理論應定性為破壞生產經營罪,此案中的張、王均屬破壞生產經營罪的共犯。在張案中,因造成的損失較小,可直接定性為非法占用農用地罪,此時的張、王屬非法占用農用地罪的共犯。因此,對郭、王可數罪并罰。
如此,才能使刑罰的適用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才能真正體現罪刑相適應原則,才能更有效地打擊毀林開墾犯罪行為,保護林業企業生產經營秩序不受破壞,國有財產不受侵犯,生態資源和自然環境不受損害。
相關法律解釋包括一些論者認為,對于改變林地用途,未達數量較大,或者未造成林地大量毀壞,但毀壞林木數量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毀林開墾行為,可依照故意毀壞財物罪定罪。筆者以為不大妥當。因為故意毀壞財物罪是以“故意毀壞財物”為主觀犯罪目的,而毀林開墾的犯罪目的是“開墾”,而不是“毀壞財物”。同時如前所述,正在生長的林木不是普通財物,而是林業企業生產經營所指向的對象,讓林木生長也正是林業企業生產經營的一種方式。因此,毀壞了林木不是毀壞普通財物,而是如同毀壞機器設備一樣破壞了林業企業的生產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