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招輕松駕馭“錢途”
第一招:書中采金法
此法對自稱沒有時間讀書的人有奇效,顧名思義,此法因書中自有黃金屋一說而得名。一位成功人士對此感觸頗深,深諳“讀書的財富哲學”。認為讀書是最容易長控和實現的,亦是成本最低生財手段之一。
第二招:亂世佳人法
此法對指導單身女性理財很有用。此法因電影《亂世佳人》中郝思嘉把家里的窗簾拉下來做了一條漂亮的綠裙子,然后去見白瑞德這個場景而得名。把錢投入到最值得投入的地方,被專家評為女性成功投資的典范。
第三招:眼大生財法
證券投資者喜歡牛市,據說是因為牛角朝上的緣故,其實“眼大生財”才更具有說服力。牛眼很大,而且能把看見的物體放大,證券市場自然希望投資者用牛眼看市,把股價放大,把價值放大。
第四招:規則生財法
對規則改變的準確預期是真正的生財之道。規則的改變必然帶來財富的重新分配,大到朝代更替,小到報紙上的一個頭條新聞,均是規則改變的表現形式。只要有心,自然可以發現其中的發財機會。
第五招:宏觀生財法
宏觀一點,再宏觀一點。別以為這不是個人的事,只要你不和錢過不去,就與你個人有關。SARS的出現,不用腦人也想到了預防SARS的物品價格將上漲;宏觀一點,有人想到了物價將可能全面上漲;再宏觀一點,有人想到了股市將在一年后下跌。
第六招:比較生財法
“房產”是最沒有可比性的商品。因為它是“不動產”。可偏偏有人喜歡把房產價格拿來比較,這就給市場提供了大量的“比較生財”機會。
決定財富規模的關鍵是什么?
這是一位媒體前輩告訴筆者的話:“讓一個人的財富由300萬累積到3000萬元,靠的是努力;由3000萬到3億元靠的是聰明;從3億到3000億元則是道德的‘德’字”。
如果把以上這個公式,套用在汲汲營營于累積財富的蕓蕓眾生上,似乎也很容易地了解某個人財富累積的原因,同時掂量他未來可能達到的財富規模有多少?是只有曇花一現?還是長長久久地倍增?
話說筆者的一位朋友,前一陣子忙著搬家另外找房子住。原來是他家樓上的屋主,將30多坪的住宅,隔出了4、5間具有獨立衛浴設備的小套房出租。這么一來,樓上屋主是可以靠著努力收套房租金而賺錢,卻苦了筆者的朋友。
因為樓上屋主在進行改裝時,所有管線、污水排水口裝置都做了變更,又沒有做好隔水措施。結果是樓下的住家屋頂嚴重漏水,小塊水泥與白色油漆削齊落。
筆者的朋友最后被逼得落荒而逃,放著現成的房子不住(事實上房子也為漏水嚴重而賣不掉),必須另外租房子。只是那樓上的屋主,似乎也沒得到太多好處。最近也因為遭人檢舉而一個頭兩個大。
另一個案例是一位在島內金控銀行從事理專教育訓練的主管,在看盡不同理財專員財起財落之后,曾經語重心長地告訴筆者:只要不是以正當手法,也就是用欺騙手段賺客戶錢而致富的理專,不出十年,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的。不是在某次大賠之中散盡家財,就是生一場重病,然后床前金盡…。
再以在年初之際,所爆發的力霸疑似掏空案來看,王又曾在未“跑路”之前是何等風光?除了旗下的力霸、嘉面與中華銀三家上市公司外,關系企業更是錯綜復雜,多到難以計數。根據媒體的報導,王家事業版圖的不斷擴張,并不因為改朝換代而式微。不論是前朝舊老或當朝新貴,莫不把他奉為紅頂商人。
盡管整起事件中,跑掉了其中最大尾的王又曾,但是他一手創立的王朝,也在一夕間崩解。年近古稀的他,卻是再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具有呼風喚雨的能耐;而他的幾位子女與弟弟,不是成為階下囚,就是艱苦度日…。縱使如很多人的批評:王家成員還能保有一定的財產,但是也與全盛時期差距甚遠。出門已經由過去的大批人員簇擁,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前面三個例子,似乎真實地對應了上述的財富規模的公式。努力一點,只能讓人成為小富階級;聰明一點,最多也只夠擠身中富的規模;但如果要大富大貴,恐怕需要較高的德行與功德,才能夠維持長久。
筆者十幾年前進入錢雜志工作時,當時門口就掛著一幅對聯。筆者雖然已經記不得寫對聯的人是誰,但內容卻一直印象深刻—黃帝且戰且修仙,陶朱再散再聚財。
將這幅對聯中的文句,對應到一般人的投資理財,其實也非常貼切。首先,投資理財行為與日常工作,只要運用得法,應該是互相不沖突而且可以相輔相成的;其次更重要的是:光是想到要不斷累積財富,而沒有任何“積德”的行為,財富累積不但終有極限,也可能在一夕之間化無烏有而無法翻身。
事實上,不單只是投資理財或賺錢致富這件事,在做人與做事上頭,上述方法應該都是可以一體適用的。筆者僅以此文的內容,與眾多讀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