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警示我國保障房建設質量
日本地震警示保障房建設質量這一周的全球輿論焦點非日本大地震莫屬,大地震的確帶給我們太多震撼與思考。 對比去年的海地大地震,其7.3級的震級比日本此次的9.0級要低得多,但由于海地經濟落后,建筑普遍采用廉價建材,缺乏建筑規范和標準,缺乏抗震設計,使得海地房屋倒塌嚴重,死亡人數達30萬人。而日本由于經濟發達,在建筑上有實力進行高成本的投入,建筑普遍采用高品質建材,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占相當大比例,抗震設計技術也全球領先,這使得日本即便遭遇史上最強的地震,建筑破壞程度也不大,傷亡人數遠低于海地。
日本建筑在地震面前的良好表現,背后原因是日本的市場發達。市場發達意味著規則更合理,意味著社會分工更精細、生產力更發達,意味著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供應,包括建筑防震、避險設施、防震的訓練和服務體系等。
對比日本和海地之后,我們不得不回頭思考我國的保障房建筑質量。
我國今后5年將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巨大的數字在給廣大中低收入者帶來希望的同時,也令人擔憂多年來一些保障房建設中暴露出的諸多質量問題,如何規避“墻脆脆”、“屋漏漏”等重演?
保障房與商品房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政府主導,后者是市場主導。按理說,政府的公信力高[簡介 最新動態]于市場,保障房質量更有保障。但實際上,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加之保障房利潤率較低或干脆就是賠本建設,使得一些開發商和承建商“偷工減料”,保障房質量問題頻發。對此,除了從“道德的血液”角度找原因,除了政府加強監管和懲罰開發商之外,更應回溯本源,在保障房建設體制上找解決辦法。
房地產市場化初期,商品房質量問題也層出不窮,但如今卻大幅減少,這歸功于市場成熟。市場化的結果,除了分工的細化,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齊全、技術提升迅速外,足夠的收益保障使得開發商愿意在成本上進行投入也是商品房質量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今天的保障房建設不同于30年前計劃體制下福利房建設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今天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房地產市場,有了較為精細的市場分工,建筑技術也發生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有了這個基礎,建設保障房就不該走福利房建設的老路,而應該在市場化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新路來。
保障房要由市場化機制的開發商來建設和銷售,就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程序和機制,保證企業愿意參建,通過各種制度創新,為保障房找到可靠的融資渠道,探索出保障房盈利和投資方獲利退出模式,以市場化來保障“保障房”。
當然,在房屋質量出現問題后,依法懲辦責任方是必須的,但是僅靠嚴刑峻法,僅靠開發商的“道德血液”,質量問題無法根本解決。我們必須要探索出一套機制來確保保障房建設的可持續,這樣才能保證在有可能出現的地震災害面前,數量龐大的保障房能真正庇護廣大國民的生命安全。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