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中國在憲法中明確寫明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且在市場經濟建設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和發展,但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一些貿易伙伴在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時仍然不承認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本文在解釋WTO反傾銷協議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反傾銷調查方法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在國外對華反傾銷調查中因為非市場經濟地位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總結了非市場經濟地位給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
自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經歷了巨大的轉型和發展,1993年,在中國的憲法中明確寫明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很顯然,中國的市場經濟是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的。近20多年來,中國做了很多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加入WTO后,中國的貿易和工業部門都向外開放,目前,零售、分銷、外貿、和金融服務部門都開始迎接外來競爭,政府對生產的控制十分有限,政府與國營企業的關系就像是資產所有者與公司的關系一樣,而不是簡單的行政管理,96%以上的商品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只是5類商品仍然是直接的計劃生產和銷售,即木材、黃金、煙草、食鹽和天然氣,從1996年,經常項目中的外匯就可以自由轉換,金融和資本賬戶的43個分類目錄中僅有20%的自由換匯受到禁止。
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委員會中對非市場經濟的定義為:像前蘇聯一樣,政府通過中央計劃在極大程度上控制經濟活動,而不是依靠市場力量來分配生產資源,中央政府在國家經濟計劃中規定了生產目標、價格、成本、投資分配、原材料、勞工、國際貿易和其他經濟方面的活動,政府制定影響供需的決策。很顯然,中國目前的經濟絕不是如此。但是在中國加入WTO的條約中,中國接受了這樣一個條款:如果中國的生產商不能證明市場經濟在被調查商品的生產和銷售中占主導地位,其他WTO成員國可以在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中運用非市場經濟標準對待來自中國的商品,這一規定有效至2016年。自入世后,中國政府一直在竭力通過雙邊談判使其他WTO成員國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截止到2005年底,澳大利亞、 新西蘭、新加坡、韓國等43個國家已經正式宣布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中國最大的幾個貿易伙伴-美國、歐盟和日本還不愿正式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些國家為什么不愿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旦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它們現在揮舞的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利劍就失去了原有的致命威力。
在GATT/WTO的反傾銷協議中明確規定,在反傾銷調查中,非市場經濟國家與市場經濟國家要區別對待,這一規定源自1954-1955年GATT的復議會議,在波蘭加入關貿總協定時提出的,被現行的反傾銷協議繼承下來。根據這一反傾銷協議,對非市場經濟國家進行反傾銷調查時允許進行歧視性待遇,進行反傾銷調查的機構可以不接受非市場經濟國家提供的成本和價格,而是選擇一個與遭到反傾銷調查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具有同一經濟發展水平的某一市場經濟國家作為替代國,采用它的成本和價格,有時調查機構采用綜合的成本和價格信息。對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進行反傾銷調查的程序已經非常復雜了,調查機構也很容易算錯被調查商品的正常價值,但市場經濟國家可以通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按特定程序對調查機構所犯的任何錯誤進行申述。而非市場經濟國家則處于非常不利的形勢,對所調查商品的成本和價格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計算方法,因此也很難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中獲勝,而且替代國的選擇非常隨意,因為在反傾銷協議中沒有規定選擇替代國的明確標準。
中國自1979年剛開始對外開放就遭到國外的反傾銷,到2005年6月30號,共有713例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使中國成為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實際上,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每年都是遭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中國之所以成為反傾銷最大的目標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非市場經濟地位。雖然中國的生產商有機會向調查機構證明自己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是在市場經濟下的行為,但WTO并沒有對市場經濟下明確定義,每個成員國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標準判定被調查商品是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和銷售,如果否定該生產商的市場經濟地位,則可以不接受中方提供的成本和價格,而采取一個替代國的成本和價格,調查機構往往傾向于接受進口國申述方所建議的替代國,新加坡、日本、印度、挪威、美國等都曾被作為中國的替代國,很顯然,有些替代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比中國高很多,中國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也因為替代國的選取而消失,而且在計算替代國同類產品的正常價值時,總是加上高額的利潤,這樣使中國產品的價格很容易低于這個正常價值,而被判定為傾銷。
美國與歐盟是中國的兩大貿易伙伴,也是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和地區,截止2005年6月30號,美國對中國發起112例反傾銷調查,歐盟111例,分列對華反傾銷發起國的第一、第二位。在美國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中,美國完全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生產商連申請某一行業或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的機會都沒有,而且按照美國法律,美國商務部判定哪個貿易伙伴是非市場經濟國家是終局的,不可以申請司法復議。而歐盟在1998年4月以后,雖然仍不給予中國整個國家市場經濟地位,中國的涉案生產商可以單獨申請市場經濟地位待遇,但事實上,大部分申請都被歐盟否定了。
被定為非市場經濟使中國企業在應對反傾銷調查時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比如在美國對中國剎車的反傾銷調查中,計算中國的剎車生產成本時采用了印度的運費,眾所周知,印度的運費在整個亞洲地區算是非常高的,這樣算出的正常價值比中國實際的生產成本高很多;在歐盟對中國錄像帶的反傾銷調查中,最初歐盟市場的錄像帶價格被作為中國產品的正常價值,后來又改用香港市場上的錄像帶價格作為正常價值,不同的替代國選取導致前后傾銷額度的計算有100%的差異;在上個世紀90年代,歐盟一直選用新加坡作為中國彩電成本計算的替代國,但當時新加坡的勞工成本是中國的20倍;在去年歐盟對中國多元酯纖維布的反傾銷調查中,涉及中國企業達800多,其中56家企業向歐盟提出了市場經濟地位申請,僅有25家企業被批準,這25家企業的反傾銷稅為20%,另有19家企業分別獲得26.7%到74.8%的單獨稅率,其他所有涉及企業均被征收85.3%的反傾銷稅。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是否給予市場經濟地位,對傾銷的判定和反傾銷稅的征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總而言之,非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三:其一,由于選取替代國的價格和成本,中國出口企業在面對反傾銷調查時處于十分不利地位,很容易被判定為傾銷。其二,由于中國企業很容易被判定為傾銷,這刺激了其他國家更頻繁地使用反傾銷手段對付中國的出口產品,同時,也打擊了中國企業應訴反傾銷調查的積極性,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其三,非市場經濟地位否認了中國這么多年來在市場經濟的建設中取得的成果,對中國的國際形象有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