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股權轉讓案件審理要點及注意事項芻議
白聯洲
礦產資源,是指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價值的,呈固態、液態、氣態的自然資源。瀘州市的礦產資源主要有天然氣,煤層氣、煤、硫鐵礦、水泥用石灰巖、玻璃用石英砂巖及磚瓦用頁巖等,具有資源量大,開發利用條件相對較好,社會經濟效益較顯著的特點。目前,我市共有采礦企業621個,其中煤礦企業124個,占20%(2008年12月31日統計數據)。近年來,隨著國家交通建設、城市建設、能源需求發展,導致礦產行業不斷升溫,行業利潤豐厚;國家關于礦產資源所有權、采(探)礦權、礦業經營權三權分離和礦產資源整合、清理整頓、安全生產政策的強力推行,國際金融危機對礦產資源需求的影響,導致礦產行業內部分合興亡演變劇烈,礦產糾紛急劇增加。糾紛原因大部分是由承包、轉讓、出租、合伙及侵權等形成,糾紛特點是標的大、人數多、社會和法律關系復雜,給人民法院審理此類案件帶來很多困難。筆者試根據一個真實案例展示礦產糾紛的復雜性,以及審理要點及注意事項發表如下愚見,供批判、探討。
一、案例
貴州省金沙縣源村鄉有兩個小煤礦:源村鄉重源煤礦和下水井煤礦,均為合伙企業。重源煤礦的合伙人為A、B、C,下水井煤礦的合伙人為D、E、F、G、H。2004年8月,兩礦基于政府關于整合煤礦資源、關閉小煤礦政策而合并為金沙縣重源煤礦,合伙人為A、B、C、D、E、F、G、H。 2004年12月,股東A、B、C受讓股東D、E、F、G、H的股份后,分別占有金沙縣重源煤礦股份的50%、30%、20%。 2006年12月,股東C將其20%股份部分轉讓給J、K、L、M。 2007年3月,重源煤礦的股東簽訂附條件的并股協議:付清全部轉讓款后,重源煤礦股份歸股東B一人所有。 2007年10月,鑒于股東B沒有支付并股款,A、B、C廢止并股協議后重新簽訂附條件的股份轉讓協議:付清全部轉讓款后,重源煤礦股份歸股東B一人所有。 2008年4月,鑒于股東B沒有支付股份轉讓款,A、C經通知并公證后將股份轉讓給W。 2008年5月,B與W簽訂《股份收購相關后續事宜協議書》,明確:W受讓A、C、J、K、L、M的股份后,擁有重源煤礦股份69%,B擁有重源煤礦股份31%;W為重源煤礦法定代表人、經營管理人;雙方共同申請辦理工商和采礦許可變更登記。此前,B于2005年10月受股東委托申辦重源煤礦采礦許可證時,將重源煤礦登記為B個人所有的私營獨資企業。2007年4月,B以重源煤礦個人獨資企業業主身份與湖北劉氏簽訂合伙經營協議,明確:湖北劉氏出資1244萬元,擁有重源煤礦51%的產權,B擁有重源煤礦49%的產權;工商注冊以約定的投資比例登記為合伙企業工商營業執照。2007年7月,B受湖北劉氏委托申辦重源煤礦工商登記時,將重源煤礦登記為個人獨資,投資人姓名為B。 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B以重源煤礦或法定代表人名義,以3分-20分的月息民間借貸1500萬元(部分借貸是以購銷煤炭約定固定高額利潤,因實際沒有購銷煤炭,再將該固定高利潤轉為高利息。實質是以購銷為名,行“放水”之實,將高利息放貸偽裝為固定高額利潤)。事后,B對與W簽訂的三份協議翻悔,拒絕承認W的控股股東身份,拒絕移交資產和印章、資料、證照等,引發股權轉讓糾紛,并衍生其他糾紛,導致系列訴訟:
1、股權轉讓。原告為W,被告為A、C,第三人為B,受理法院為A、B、C、W住所地法院。訴訟中,B以“股權是不動產物權,股權糾紛屬于專屬管轄”為由申請管轄權異議,主張由重源煤礦所在地的法院管轄,被三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申請。該案經兩審終結并進入執行程序,裁判確認股權轉讓合法有效,W擁有重源煤礦股份61%,B負有股份過戶協助義務。
2、排除妨害。原告為B,被告為W,金沙縣人民法院審理,未結案。
3、民間借貸。原告為13個高利貸者(其中有法官、稅務官、行業管理官員),被告為重源煤礦,金額1500萬元,貴州省金沙縣人民法院在1個工作日內受理并調解結案,5日后進入執行程序。A、C、J、K、L、M、W知曉后申請再審,貴州省金沙縣人民法院裁定再審,庭審結束,未宣判。
4、企業借貸。原告為湖北劉氏,被告為重源煤礦,貴州省畢節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B參加訴訟,承認1000萬元債務由重源煤礦承擔。該案判決后當事人沒有上訴,進入執行程序,A、C、J、K、L、M、W知曉后申請再審。
5、工商登記。原告為W,被告為貴州省工商管理局,B為第三人。訴訟請求為撤銷重源煤礦企業性質為個人獨資工商登記,將重源煤礦登記為合伙企業。
6、舉報犯罪。訴訟期間,B舉報W涉嫌⑴組織、領導、積極參加黑社會性質的犯罪,⑵破壞生產經營罪,⑶綁架罪,⑷侵占罪;舉報審理案件的法院和法官涉嫌⑴濫用職權罪,⑵徇私枉法罪。A、C、J、K、L、M、W則舉報B涉嫌侵占罪、合同詐騙罪。
7、信訪上訪。訴訟期間,B四處信訪上訪:從縣(區)、市、省直至中央的法院、檢察院、公安、紀檢、人大、政協、政法委等部門,10多封信件還以傳單散發和網絡登載方式并舉,標題十分嚇人!。審理法院和法官以及W均為被舉報人。上述案例,充分展示了礦產股權轉讓糾紛的復雜性。
二、礦產股權轉讓案件審理要點和注意事項
礦產股權轉讓糾紛的復雜性,決定人民法院審理這類案件應當著重把握以下要點和注意事項。
1、股權轉讓訴訟管轄
股權轉讓訴訟案件不是專屬管轄,因為:
(1)股權不等于是不動產物權。不動產物權,是指不能移動或者如果移動就會改變性質、損害其價值的有形財產,包括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著物,包括物質實體及其相關權益。股權,是指股東因出資而取得的、依法定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和程序參與事務并在公司中享受財產利益的、具有可轉讓性的權利。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股權既不是動產,也不是不動產,而是介于動產和不動產之間的一種財產權利,是個人合法占有股份的權利。股權轉讓,是指公司股東依法將自己的股份讓渡給他人,使他人成為公司股東的民事法律行為。如果所股權就是不動產物權,則股市上的股權交易就是不動產物權交易,應當依法進行不動產物權登記,否則不產生股權轉移。這與股市上的股權交易學說和規則完全相左。
(2)股權糾紛不屬于專屬管轄。民事訴訟管轄,是指各級人民法院和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由人民法院依據訴訟當事人訴訟爭議包含的法律關系及性質來確定案由并以此判定有無管轄權。民事案件案由是民事訴訟案件的名稱,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人民法院將訴訟爭議所包含的法律關系進行的概括。建立科學、完善的民事案件案由體系,有利于當事人準確選擇訴由,有利于人民法院在民事立案和審判中準確確定案件訴訟爭點和正確適用法律。為此,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法發〔2008〕11號)明確:民事案件案由分為10部分30類361種,與物權有關的糾紛為第3部分的第4—9類,與公司有關的糾紛為第9部分的第22—29類,股權確認糾紛為第241種,股權轉讓糾紛為第248種。根據該規定,股權確認和轉讓糾紛不屬于物權糾紛,而是屬于“與公司有關的糾紛”,其管轄屬于一般管轄,不是專屬管轄。
2、第三人管轄權異議
第三人沒有管轄異議權,因為:管轄權異議,是指在訴訟中,當事人認為人民法院違背管轄規定的情況下,在法定期限內向有審查權的人民法院提出,要求該法院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或者更適合管轄的人民法院管轄的意見或主張。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應當進行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顯而易見,無論是法律規定還是法學理論,都說明提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應當是案件的當事人,且只能是被告。因為原告不可能提出管轄權異議,其起訴本身就說明原告認定受訴法院有管轄權。至于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因其主動申請參加他人已經開始的訴訟,即視為承認和接受了受訴法院的管轄,因而不發生對管轄權提出異議的問題。如果是受訴法院依職權通知其參加訴訟,且又認為受訴法院無管轄權,則該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另行提起訴訟。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他人已開始的訴訟,是通過支持一方當事人的主張,維護自己的利益。由于他在訴訟中始終輔助一方當事人,并以一方當事人的主張為轉移。所以,他無權對受訴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
3、礦產企業經濟性質認定
認定礦產企業經濟性質,既要依據當事人向法庭提供的《礦產股份轉讓協議》、《礦產企業章程》、《礦產企業投資表》、《礦產股份確認表》、《礦產股份確認證明》等私權文書,也要根據實際出資情況,還要根據《探礦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和《企業營業執照》等公權文書,綜合判斷決定,不能僅憑某一書證認定。
4、審查股權真偽及有無審理
股權轉讓糾紛,應當審查轉讓的股權是否合法、真實、有效。股權轉讓是指企業股東依法將自己的股份讓渡給他人,使他人成為企業股東的民事法律行為,是股東行使股權經常而普遍的方式。股權具有財產權與身份權的雙重屬性,非經權利人的意思表示或法定的強制執行程序不能變動。股權轉讓合同系雙務履行合同,需要轉讓方和受讓方雙方的履行才能完成轉讓行為。股權轉讓的前置條件是轉讓人享有合法、真實、有效股權。如果轉讓的股權并非轉讓人合法擁有,則股權轉讓行為無效。因此,人民法院審理股權轉讓,應當首先審查轉讓的股權是否合法、真實、有效。這既是對轉讓方和受讓方負責,也是對該礦產企業其他股東(合伙人)負責,更是對該礦產合伙企業所有債權人負責。
5、并股、轉股效力認定
并股、轉股效力認定,除審查當事人有無私權文書《股東會、董事會關于并股、轉股決議》、《并股協議》、《股份轉讓協議》外,還須審查并股、轉股是否合法,是否實際履行,是否附條件,所附條件是否合法、成就,變更登記(采礦許可證、稅務登記、營業執照登記)是否完成等。切忌只憑某個書證就認定并股、轉股成立。判定礦產企業的股權是否已經轉讓,涉及《公司法》與《合同法》、民事行為與行政登記的交叉,應當遵循實際履行規則。已經實際履行,轉讓成立;沒有實際履行,轉讓不成立。已經實際履行,沒有完善公司股東名冊登記或行政過戶登記,不影響轉讓成立,但應當判令當事人完善登記、過戶手續。礦產股權轉讓糾紛存在行政與民事交叉問題,如一方面打股權是否轉讓,確認股權轉讓的官司;一方面打撤銷工商登記、采礦許可證登記的行政官司。礦產股權轉讓行政與民事交叉,是指兩大爭議在法律事實上有一定的關聯,處理結果互為因果關系,或者互為前提條件,且不以相互影響為必要。交叉案件通常為三類,即:以民事爭議為主涉及行政爭議的交叉案件,以行政爭議為主涉及民事爭議的交叉案件,民事與行政爭議并重且存在法律事實關聯但判決結果相互不影響的案件。礦產股權轉讓發生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交叉時,首先應當判斷哪一個是實質性爭議;當兩個爭議有相對獨立性時,應判斷哪個爭議是基礎性爭議。當民事訴訟的處理結果需要以行政訴訟的處理結果為前提時,應當先中止民事訴訟,實行“先行后民”;當行政訴訟案件的處理需要以相關民事糾紛的處理結果為前提時,應當實行“先民后行”;當事人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裁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并要求解決相關民事糾紛的情況時,實行“一并審理”,即行政附帶民事訴訟。
6、公權文書與私權文書證據效力認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第六十四條規定:“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并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第六十五條規定:“審判人員對單一證據可以從下列方面進行審核認定:(一)證據是否原件、原物,復印件、復制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二)證據與本案事實是否相關;(三)證據的形式、來源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四)證據的內容是否真實;(五)證人或者提供證據的人,與當事人有無利害關系。”第七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委托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當事人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和理由的,可以認定其證明力。”上述規定表明,人民法院認證規則是: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審查證據材料是否具備五性(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原始性、利害性);審查否認公權文書的證明力是否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礦產企業最重要的公權文書是《探礦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和《企業營業執照》。公權文書的效力在于真實、合法。真實性在于當事人獲取公權文書時提交法定資料、文書的真實與否。《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第33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提交虛假文件或采取其他欺騙手段,取得企業登記的,責令改正,處以5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并處吊銷營業執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31條規定,“申請人申請行政許可,應當如實向行政機關提交有關材料和反映真實情況,并對其申請材料實質內容的真實性負責。”該法第69條同時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機關或者其上級行政機關,根據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依據職權,可以撤銷行政許可:對不具備申請資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準許行政許可的;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應當予以撤銷”。對違反法律規定,提交虛假文件、采取欺騙手段取得的不具有真實性、合法性的行政許可、營業執照,行政機關“應當予以撤銷”,司法機關當然不予采信!因此,對公權和私權文書的效力,不能盲認,也不能武斷否認,應當遵循認證規則予以認定。
7、顯名與隱名礦產行業利潤豐厚,吸引逐利者涌入礦產企業股東行列。于是,礦產企業股東形形色色:真股與假股、實股與虛股、顯名與隱名并存,合法與非法、民事與刑事、清廉與腐敗共生。審查礦產企業股東身份真實、合法與否,根本是看出資的真實、合法與否,不以當事人主張與否為判斷依據。
8、購銷與“放水” “放水”是高利貸的民間俗語。“水公司”則是民間對高利貸組織體的戲稱。礦產行業利潤豐厚,吸引“水公司”、“水工”紛紛涌入礦產行業,且名目繁多:以購銷為名,行“放水”之實即為名目之一。即:將高利息的放貸變為購銷的預付貨款,放貸的高利息變為購銷的高利潤。判斷購銷與“放水”,不僅要審查有無購銷合同,還要審查是否履行、如何履行。
9、裁判與執行行政機關協助人民法院執行礦產企業經濟性質和股份結構、法定代表人變更登記,是法定義務。裁判與執行,司法與協助,應當相互照應。裁判內容應當明晰,便于執行;執行裁定應當依據裁判內容,以求合法;協助事項應當準確、清晰,協助行為應當堅決、及時。切忌濫用職權,互耍權威。
10、再審主體與條件礦產企業的多樣性、礦產交易的復雜性、礦產利益主體的多元性,決定礦產利益糾紛的紛繁復雜,訴訟程序的跌宕反復:一審、二審、再審、重審。涉礦案件再審主體與條件應當是:與礦產糾紛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案外人都可以成為再審主體,可以在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兩年內申請再審。
11、審慎確認和解協議法官盲認當事人和解協議,將衍生更多矛盾、糾紛、訴訟(包括當事人之間,法院之間,執法機關之間,案外人與當事人、法院之間的矛盾糾紛),導致生效調解不生效、終結執行不終結,動搖司法權威,影響該法院及法官的聲譽、利益等等預防法官盲認當事人和解協議,可采用如下對策:
(1)嚴格審理期限。非特別情況、非常事件,當事人共同請求確認和解協議合法的案件,不能在當天完成受理、審理、結案程序。
(2)設置復審程序。當事人共同請求法院確認和解協議合法的案件,具有當事人明顯沒有償債能力、資不抵債、承諾幾日內履行長期不履行償還巨額債務、為債務設置財產抵押擔保等情形的,應當設置復審程序,由庭長或分管院長審簽調解書。
(3) 細化調解文書。調解書應當敘明法律關系、法律事實、主要證據等,不應過于簡化,只表結果,不敘過程。
(4)修整結案指標。法院是解決糾紛的部門,是權利救濟部門,是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其審理案件應當審慎,應當合法公正。應當拋棄片面追求高效結案的功利主義、無須審查和解協議的當事人主義,防止當事人借法院之道謀求非法利益,損害國家、社會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