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對公司債權人的民事責任
代 本 義
摘要:目前,國外公司法大多規(guī)定董事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章程而給公司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應承擔賠償責任,我國公司法也應明確作出該種規(guī)定。該種責任應是一種法定特別責任,具有法定連帶和法定加重的特點。其責任構成要件應包含董事執(zhí)行職務時主觀上的故意或重大過失以及與債權人損害的因果關系。
關鍵詞:董事;債權人;民事責任
所謂董事對債權人的責任,是指董事在執(zhí)行公司職務時因其過失的濫權行為致債權人損害,而應當向債權人承擔的一種個人法律責任。關于此項責任,在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均有規(guī)定。如臺灣《公司法》第23條規(guī)定:“公司負責人對于公司業(yè)務之執(zhí)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連帶負賠償之責”。美國特拉華州公司法第174條明確規(guī)定,在對非法分配股利存有故意或者嚴重疏忽的情況下,董事應該對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
一、董事對債權人承擔責任的必要性
傳統(tǒng)公司法理論認為,董事不是債權人的受信(托)人,不應對債權人承擔義務,然而,隨著現代商業(yè)活動的日益復雜化,公司在經營中涉及到的利益群體也越來越廣泛,公司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債權人的權益開始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繼法人人格否認說(在英美公司法律制度中體現為“刺破公司面紗的原則”)被提出后,隱藏在公司人格之后的董事的責任亦進入法律規(guī)范的范疇。
1.董事會核心地位的確定
公司內部機構的設置逐漸在走向成熟,內部權力的重心也在不斷的變化,即實現了股東大會萬能主義到董事會中心主義的轉變。其原因在于 19 世紀末,股票向小額化發(fā)展,導致股權分散,股東人數大增,一個大公司的股東往往有幾十甚至上百萬個。同時證券化股份的自由處分卻實現了股東心態(tài)從投資到投機的轉變,股東更為關注的是其股份的收益權和處分權,而對公司的經管管理越來越不關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的公司法相應的削減了股東大會的權限,并同時加強了董事會的職權。如日本商法經 1950 年大修改之后廢棄了股東大會權限萬能主義,用法定形式規(guī)定股東大會的決議權限僅限于商法和公司章程所規(guī)定的事項(第 230 條之 10)。德國的股份法也同樣成為順應這種趨勢的突出代表,董事會對公司的具體經營享有意思決定權,20世紀以后,德、法等大陸法系國家對授權資本制的接受,成為董事會權限擴大的標志。①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由董事在控制,如何更好規(guī)范董事的控制權,保護好各方當事人不至于因為董事濫用控制權而導致利益的損害,成為現代公司制度中重點研究的問題。
2.董事道德風險的增加
由于董事會核心法律地位的確定,使得公司債權人遭受損害的風險也明顯的增加了。而傳統(tǒng)的公司獨立人格理論和公司機關理論成為了公司債權人直接追究董事侵害行為的一道屏障。孟德斯鳩在其經典的著作《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曾精辟的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②因此,在公司完全成為董事控制的工具,根本無法更好的監(jiān)督董事的行為和追究董事違法行為的時候,董事的道德風險就產生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有公司對受到損害的債權人承擔責任,而公司董事無須對外直接負責,那么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將有可能受到巨大的損失。為了維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防止公司因為董事的侵害行為而陷入資不抵債和破產的境地,也為了更好的防范董事道德風險的發(fā)生,必須使公司董事就公司資財的使用對債權人承擔義務,董事如果違反此種資財得以維持的義務并使債權人受到損害的,則必須對債權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可見,由公司董事就公司的行為對公司債權人承擔個人責任,系對債權人提供強有力保護的必要,系使債權人免受公司破產危害的必要。③
二、責任性質
董事對公司債權人承擔的民事責任的性質在日本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為特別法定責任說。根據該說,董事對第三人的責任與民法上的侵權行為不同而由特別法即公司法規(guī)定的責任。二為特殊侵權行為責任說。該說認為:在確定董事對公司第三人的責任時,不適用關于一般侵權行為責任的規(guī)定。三為一般侵權行為特則說。該說認為,董事的責任就是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只不過就輕過失可以免責而已。其中特別法定責任說為日本通說,我國臺灣學界的主流觀點亦與此同。在英美法系一般多認為是過失侵權。
本人認為我國應該將此種責任認定為法定責任。董事對公司債權人并不負直接義務,致債權人受到損害時,如無特別法律規(guī)定,也不對債權人承擔責任。董事之所以要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是因為董事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或者說,董事對債權人的責任源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對于董事之違法行為,債權人不是直接受害人,而是公司的間接受害人。因為董事的行為若違反法律、法規(guī)或章程給公司造成損失的,公司資產的減損會影響到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而且董事在代表公司進行活動、執(zhí)行職務時,雖是直接與包括債權人在內的第三人進行交往,但其行為時并不體現自己的獨立法律人格,而是以公司的名義行為的。根據侵權行為之債法理,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的債權人僅限于直接受害人,間接受害人對加害人不享有基于侵權行為之債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也即第三人不能要求董事負賠償責任。因而,董事對債權人的責任不符合民法上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和特殊侵權行為之債的責任主體,不是民法上的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和特殊侵權行為責任,而是一種基于特殊保護債權人利益而由法律強加于董事的特別法定責任。
四、責任的構成要件
在英美國家,由于董事對公司債權人的責任建立在過失侵權責任理論上,則董事承擔責任必須符合過失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1)在法律上具有承擔注意義務的具體情形。即法律對過失強加法律責任的情形;(2)被告的粗心大意行為,即被告未達到法律所確定的行為標準和范圍;(3)預見到其粗心大意行為將造成原告的損害;(4)被告的粗心大意與原告的損害之間有近因關系。符合這四個條件即應承擔過失侵權責任,但法庭一般還會考慮以下兩個條件:(5)被告導致的損失范圍;以及(6)對此損害范圍所作的金錢上的評估。④在大陸法系國家董事對債權人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學者并無統(tǒng)一認識。我國臺灣學者張龍文根據臺灣公司法第23條之規(guī)定,認為董事此項責任之發(fā)生條件有二:一是董事有違反法令的行為;二是第三人有因董事之行為而受的損害。既非侵權行為之責任,就無須董事之故意或過失。而在日本,依《日本商法典》第266條之三,董事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只需董事對職務的執(zhí)行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即可成立。
本人認為,對我國來說,在追究董事對公司債權人的責任時,應立足于其特別法定責任的性質,對其成立要件作出不同于侵權責任的要求,并且不能為公司債權人追究董事責任帶來更多的障礙,而是應當比追究一般侵權責任更容易。具體來說,作為公司債權人欲追究董事的責任只需證明符合以下要件:
(1)主體要件
一般而言,承擔責任的董事應當為實施了違法性行為或在執(zhí)行職務時主觀上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的行為人。但是,對債權人承擔責任并不一定要現實地實施違法性行為。董事代表公司具體實施了侵權行為固然要承擔責任,董事雖未具體參與實施侵害債權人的行為,但只要批準、授權或促使公司實施該種行為,董事即應對債權人承擔責任。
(2)行為要件
構成董事對公司債權人的行為要件必須是董事有懈怠業(yè)務執(zhí)行行為。懈怠業(yè)務執(zhí)行行為不僅包括公司具體業(yè)務的執(zhí)行,而且包括董事參加董事會及對業(yè)務執(zhí)行董事的監(jiān)督。對沒有具體執(zhí)行公司業(yè)務的董事而言,如果其在董事會會議就特定事項進行表決時,加功于可能構成任務懈怠行為的事項,或對具體業(yè)務執(zhí)行董事的懈怠行為怠于監(jiān)督,則其行為也構成對公司業(yè)務執(zhí)行的懈怠。
(3)主觀要件
董事執(zhí)行職務時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在認定董事執(zhí)行職務時是否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宜采用推定方式。即“只要董事實施了違反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行為,即可依此推定董事的主觀過錯,董事認為自己無過錯,應當依法舉證。證明成立的,免除責任;不能證明或證明不足的,推定成立。
(4)結果要件
結果要件指董事惡意或重大過失之執(zhí)行業(yè)務行為必須給他人造成了損害。因此,結果要件實際上包括兩個要素,一是債權人受有損害;一是董事惡意或重大過失之業(yè)務執(zhí)行行為于債權人所受損害間有因果關系。⑤這樣,既能使公司債權人處于較優(yōu)越的訴訟地位,又能使董事確有證明自己無過錯而免除賠償責任的機會,達到公平合理地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之目的。
結語
我國公司法規(guī)定了董事對公司的民事責任,但卻沒有明確規(guī)定董事對第三人的民事責任。強化董事對公司債權人的民事責任,在當前我國現實情況下,有著更強的現實意義。在市場經濟初創(chuàng)時期,公司及公司董事欺詐、不講誠信、虛構事實、惡意逃廢債務、侵犯債權人合法權益等現象比比皆是,這些現象,極大地破壞了我國的商事環(huán)境和商事秩序,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在我國盡快建立董事對公司債權人的民事責任制度,對于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提高我國企業(yè)的商業(yè)信譽,改善我國的投資環(huán)境等方面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注釋:
①徐衛(wèi)東主編:《商法基本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117—118 頁。
②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 1961 年版,第 154 頁
③張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2 頁。
④張民安:《董事對債權人的侵權責任》,《法制與社會發(fā)展》 2000年第3期
⑤曹順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lián)p害賠償責任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36頁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chuàng)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lián)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chuàng)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