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時,李彥煒就風趣地說自己是一位“從灰色到陽光”的投資人,他經歷過很多證券江湖事。的確,他比實際年齡略顯老成,或許是多年浸潤在證券市場的緣故。
李彥煒,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科班出身,早期證券理論的啟蒙師從謝百三教授。他曾是愛建證券的高級研究員,并出任過華融投資的投資經理和東證投資的投資總監。2007年9月李彥煒果斷撤出市場,和朋友一起創業,成立北京京富融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開始籌劃陽光私募基金的發行。2008年10月市場最黑暗時候,李彥煒結束休假,開始重新啟動,尋找股市中的“隱形冠軍”。他表示市場經過一年的大幅下跌,很多公司的投資價值已躍然紙面,自己再次成為一個伺機而動的“獵手”。
《證券日報》:你被很多媒體譽為“隱形冠軍獵手”,你的投資理念是怎么形成的?
李彥煒:在這幾年的證券市場上,我一直堅持尋找隱形冠軍成長企業,協助建設中國生產方式這樣一個理念。
我在復旦大學學習期間對“隱形冠軍成長投資理念” 的具體內容已經有了一點雛形。當時我跟謝百三教授一起研究證券投資,從投資長虹這個中國第一個市場化的家電巨頭身上,領會到只有擁有強悍的靈魂人物的領軍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才會得到追捧;因此開始研究和總結其中的規律,同時對企業生命周期中的產品市場向資本市場跨越階段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并以這個跨越中的財務策略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為中心內容完成了畢業論文。
真正完成這個系統化過程是在2005年年中行情低迷階段。回顧對中集集團和振華港機的投資過程中,突然看到德國管理大師赫爾曼西蒙對這兩家公司也有比較精彩的評論,譽之為“隱形冠軍”,就馬上把他的著作找出來認真研讀,并結合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和實物期權理論,完成了整體的隱形冠軍成長投資理念的具體框架:通過隱形冠軍9項標準進行雷達圖定位對企業進行定性,通過成長期權方法對企業進行定量估值,通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進行企業投資周期的選擇,結合實地調研和分散投資、強勢集中的操作手法對企業進行投資;之后在新安股份研究和投資過程中逐漸使之在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都具備了實際操作的基礎,獲得了實證和投資回報,進而有信心在后續投資中進一步完善和應用這個理念。
基于目前這樣的一個投資背景,隱形冠軍成長這個投資理念會在2009年的投資實踐中具備一定的優勢,一方面,這一類的企業都是小行業的龍頭,抗周期性能力比較強,另外這是和產業資金投資取向吻合的,無論是國家推動的產業擴張中受益的地方國資控制的龍頭企業,還是外資選擇的行業小龍頭并購標的,甚至逆周期擴張的民營企業,都是在這個范圍之內。
《證券日報》:你又是如何尋找“隱形冠軍”企業的?
李彥煒:我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10多年了,有很多的資源和第一手的信息。這不是一般投資者所具備的。
但是具體到某一個目標公司,我首先是根據各種渠道獲得的資料進行案頭分析,比如通過研究報告、公司重要信息等,發現上市公司值得投資的價值點。一旦發現該公司的某些價值點符合自己的投資標準,就將它列入到自己的股票池里去,以便在日常交易中持續關注他的交易特征。
而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實地調研了,通過在上市公司的實地考察,與公司的管理層面對面的交流后,我會再次回到案頭分析,而這一次的案頭分析主要是根據我自己的估值標準,對上市公司設置一個合理的估值區間。
最后要做的事情我稱之為“深入公關”,即挖掘公司的變化點,這種變化點可以發生在公司自身的業務突變上,也可以發生在行業后者宏觀面的變化上,同時還可以發現在公司股票二級市場的交易,總的來說就是找到一個最佳的投資入場時機。
在此之上,我還加入了“成長期權”的估值模型,利潤增長率和銷售增長率模型,更客觀地衡量公司的成長性。在投資周期的把握上,我主要投資的是企業生命周期中,“青春期”到“穩定期”這一段企業增長最快的黃金階段。如果歸類的話,我定位自己是價值投資者中的趨勢投資者。
《證券日報》:你在投資過程中,是如何進行風險控制的?
李彥煒:風險控制在投資活動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控制的好,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過度損失。目前市場中,很多投資者都是被套50%甚至更多,都是因為缺乏必要的風險控制的結果。
在我的倉位分配中,除了一定比例的現金外,我將持倉按介入的輕重程度,分為沖擊性、跟隨性和主流性三個階段,隨著對企業的了解和研究的不斷深入,持倉比例也不斷提高。這種漸進式的配置方式有利于根據標的公司或市場的突發時間隨時調整倉位的配比。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時間和損失比例的雙重控制,必須要有明確的時間計劃,每筆投資的損失控制在總倉位的3%以下;留有必要的機動性現金,用于T+0周轉;保持整體倉位的流動性,嚴格遵循8周原則。按照我們的風險控制方式,把投資損失控制在15%以內,最多可容錯20次,而這種失誤概率對我們專業投資者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證券日報》:過去的這一年,你作為一個旁觀者有什么收獲?
李彥煒:說到過去一年的收獲,可以說更加深刻地領悟了等待這兩個字。有人說投資是孤獨的,其實,等待比投資更孤獨。
從去年9月清理帳戶轉向陽光私募信托到現在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我一直在等待,經歷了沾沾自喜——焦急——慶幸——憂慮——堅定這樣的一個心路歷程。春節過后對2007年9月清盤的決定沾沾自喜,4月初看到跌到3000點而信托公司內部問題導致信托合作出現意外的焦急,6月初加息加準備金取消油價補貼雙重緊縮之下市場繼續下跌的慶幸,10月初金融危機擴大美聯儲繼續大幅降息導致市場進一步非理性下跌的憂慮,11月初終于看到合適的政策出臺,堅定了發行信托募集資金的信心。
這樣的一年過去之后,才真正明白職業投資人內心的悖論,一方面希望市場下跌能夠獲得更好的投資標的,一方面擔心市場下跌導致經濟下滑,在這樣的刀鋒上跳舞,大多數人只能變成吃到貪食蛇或者接飛刀者。我不奢望胸懷天下,只是胸中充滿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證券日報》:你認為私募和公募基金分別在市場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聽說你們公司的基金也準備發行,為什么會選擇現在這樣的時機?
李彥煒:我們的證券市場需要私募基金的發展,這一點我是非常認同呂俊的觀點的。在這個生態環境中,不僅需要公募基金這樣的大樹和眾多散戶構成的小草,也需要由私募基金組成的灌木,這樣在風暴來臨之時,即使大樹被吹到,也會有足夠多的灌木緩沖和支撐,不會直接壓倒大批小草。我們的陽光私募信托就是這樣的灌木。
我在2007年530之后就確定了做陽光私募的發展戰略,在2007年9月19日美聯儲第一次大幅降息50基點之后,對所有的原有倉位進行了清理,10月開始籌備陽光私募管理公司,等待良好的發行時機,直到10月底美聯儲把利率降到1%的30年歷史低位,同時中國也宣布降息和調整準備金率,中美息差有縮小的可能性,我認為現在發行的有利時機已經到了。畢竟發行還需要一段時間。
《證券日報》:2009年,哪些領域或投資方向最值得投資者關注?
李彥煒:具體的投資方向上,主要是抓住主體資金的想法這一思路。2008年市場主體資金已經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變化,那就是由基金控制的資產占主導地位轉向了產業資本控制的資金占據了主導地位,也就是進入了“大小非”控盤的局面。他們的思路和布局配置將決定投資的方向。
順著這個思路,第一位的是國資,中央的和地方的國資控制的“大小非”數量是最多的,那么中央和地方往哪個方向引導投資,哪方面就是投資方向;其次是外資,最典型的例子應該是當前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果汁的行動,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外國產業資本的投向案例,值得大家仔細研究和揣摩;然后是民資,他們的方向就是擴張或者收縮,擴張的方向是他們重點經營的產業內部的整合和并購,收縮就是放棄他們自認已經成熟的資產,轉向其他方向,這兩方面都會帶來證券市場的機會,畢竟經過過去一年的大幅通脹和資產價格的大幅下跌,證券市場上已經和將要出現比較多的股價低于重置成本的公司。
《證券日報》:面對市場的波動,你認為普通投資者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投資觀念?
李彥煒:證券投資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長期的經驗積累和持續不斷的研究投入。作為普通投資者,每個人都有自己專注和善長的事業,把投資交給專業機構操作是未來的趨勢,國內公募基金的長足發展只是一個開端,國外證券市場成熟規范的過程同時也是逐步消滅個人投資者的過程。
認清自己的投資需求和風險偏好,找到適合自己風格的投資機構,并且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按既定原則追求收益最大化也應該是大多數投資者的明智選擇。
《證券日報》:在近期央視證券頻道對你的專訪中,你透露正在關注多家房地產行業的上市公司,你對這個行業以及其中的企業又是如何判斷的?
李彥煒:房地產對任何國家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行業,他可以帶動相關數十個行業的就業和發展。中央現已明確放出信號,不斷降息,擴大信貸規模,房地產行業景氣狀況明顯回升,投資價值凸現。
我所關注的地產公司都具備幾個特點:資金相對充沛,去年相對穩健,沒有盲目擴張,在行業低谷時能夠有實力多方出擊,以比較低的代價獲得優質土地儲備。在建項目的毛利率或周轉率明顯高出行業平均指標,一定的政府背景和超強的拆遷能力等等。
《證券日報》:最后一個問題,在哪做投資都是做,你為何還要選擇創業這條路來做投資呢?
李彥煒:你說的沒錯,但創業讓我更有成就感和滿足感。一方面我認為我的閱歷和我的年齡比較合適,畢竟有了這10余年經驗和資源的積累,另一方面我們現在的團隊很完整也很默契,在每個領域都有擅長的人獨擋一面。基于之前的優勢,我們也會為不同風險偏好的高端投資者提供不同的信托投資產品,以適應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需要。中國高端理財市場還處于剛剛開始發展的階段,這是一個讓人很興奮的市場,我們的團隊也會致力于在這個領域有更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