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2007年底,我國城鎮人口5.94億,城鎮化水平達44.9%,比1982年的21.1%提高23.8個百分點,25年間年均增長0.95個百分點。預計未來10至15年,我國城鎮化仍將保持年均0.8至1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城鎮化的首要特點是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城鎮體系。目前全國共有設市城市655個,建制鎮約2萬個。
區域中心城市和城鎮密集地區作用突出,小城鎮功能凸顯。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鎮密集地區,以不足3%的國土面積,聚集了全國14%的人口,創造了42%的國內生產總值,吸引了79%的外來投資,在輻射帶動城鄉和區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小城鎮在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中作用顯著。小城鎮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吸納了廣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在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功能凸顯。
記者從建設部了解到,由于快速城鎮化的推進,“十五”期間,我國市政公用設施投資總額達20300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85倍;投資總額占GDP的2.9%,比“九五”時期的1.7%高1.2個百分點。城市供水、排水、燃氣、供熱、公共交通、園林綠化、市容環衛、市政道路橋梁等各行業投資均大幅增長,使城鎮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經濟的增長。
但是,快速城鎮化對保護自然人文資源和生態環境、節約資源能源、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國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日益加劇背景下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對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國際經貿交流與合作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我國人口多、底子薄,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勞動力素質偏低。轉變城鎮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集約緊湊的城鎮化道路,是我國在眾多約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
由于長期以來受城鄉分治和“重城輕鄉”思想的影響,忽視對村鎮規劃建設的科學指導和有效調控,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仍然突出,小城鎮發展動力不足。大量流動人口長期生活工作在城鎮,但在就業、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卻不能享受同等待遇,不利于城鄉的和諧與穩定。
城鎮化和城鎮發展的區域差異大。我國東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和發展速度明顯高于中西部。東部地區城鎮區域化、區域城鎮化態勢明顯,城鎮連綿分布,城鄉高度交織;中西部以城市點狀發展為主,城鎮化動力不足。
城鎮市政公用設施支撐能力不足。我國人口基數大,城鎮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相當于約有1000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城鎮基礎設施壓力增大。
當前,全世界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作為一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城鄉人口轉移的規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各國共同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等全球性問題的今天,中國的城鎮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不僅關系中國,而且影響世界。
事實上,城鎮化是我國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隨著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國經濟仍將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我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巨大的發展動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和城鎮發展,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我國城鎮化和城鎮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建設部專家日前也指出,我國首先應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的高度,統籌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對不同地區城鎮化的分類指導,促進城鎮化與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繼續發揮市場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各級政府對城鄉空間的規劃管理,要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放在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突出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促進城鎮的可持續發展。(來自:金融時報)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