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報報道 據德國《中巴伐利亞報》8月2日報道,在歐盟近日一次針對玩具安全的宣傳發布會上,歐盟工業事務委員塔亞尼專門展示了一些“中國制造”的不達標玩具,其中包括含微小零件的玩具鴨子、兒童救生圈、童鞋等。歐盟為此還耗資7萬歐元制作了宣傳短片。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一些消費者對中國玩具產品質量的擔憂。
對此,受訪的業內人士指出,歐盟標準歷來最高,且歐盟進口的玩具大部分來自中國,這導致其對中國產品質量的特別關注,對此沒有必要過分猜度。但需要強調的是,通過正規渠道進入歐盟的中國產品都是合格的。
“在歐盟一再提高安全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還是要從自身出發,不斷提高實力,應對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及日趨嚴峻的國際競爭。”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玩具分會秘書長薛萌表示。
歐盟新標史上最嚴苛
歐盟對玩具產品有著全球最為嚴苛的安全規定,近兩年仍在不斷提高,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今年7月20日開始執行的新的玩具安全指令,就被業界稱為歐盟“史上最嚴苛”的玩具安全指標。
指標要求所有進入歐盟市場的玩具必須貼附CE標識,制造商在取得該標識前必須開展“安全和符合性評估”。這一指令對玩具生產材料的性能要求也更趨嚴格,對特定重金屬的限制從8種增加到19種,首次禁用或限用66種致敏性芳香劑等,并對生產玩具廣泛使用的15種鄰苯二甲酸鹽表示高度關注。
中國作為世界玩具制造大國,美國進口玩具的1/3、歐盟進口玩具的2/3均來自中國,全球市場上(中國大陸除外)超過70%以上的玩具產品來自中國。“由于數量巨大,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及產品召回的數量也不斷增多。”一位玩具業內分析人士告訴記者。
相關報道顯示,近期LovelyPhone牌兒童玩具一款產品就因玩具音量太大有損害兒童的風險且該玩具已造成細小部件被兒童吞食而遭到歐盟委員會的快速預警,隨后被從終端市場召回。
歐盟聲稱,它出臺和執行新的玩具安全指令是出于保護兒童和環境的需要。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也不排除歐盟有通過增加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削弱其他國家玩具產業競爭力的考量。
企業承壓
歐盟苛刻的制造標準和高昂的檢測費用已經令中國玩具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感到壓力。
“每天都能看到身邊有企業倒閉。”廣東一家玩具生產企業的業務員李先生表示,“標準的不斷提升意味著符合其要求的材料、原配件等也要相應升級,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成本上升讓企業很難做。”
“一方面歐洲客戶要求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歐盟國家相關產業及政府又在以各種名目限制中國的產品,歐盟對進口中國玩具的指責有時候就是‘雞蛋里挑骨頭’。”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
“不排除個別召回的產品存在缺陷,但經過檢測通過正規渠道進入歐洲的中國產品質量都是有保證的。”薛萌指出。
據了解,我國玩具企業多為代工生產,而我國很多被召回的玩具大部分是按照歐美設計商、進口商的要求來制作的。換句話說,中國產品都是符合相關標準才能出口的。“對于這些召回及指責,歐美進口商和設計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我國企業則往往要為由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買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指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就曾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歐盟玩具市場門檻的提高,短期內對中低端產品的影響是十分負面的,“這也是發達經濟體削弱新興經濟體行業競爭力的一種慣用方式”。
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中國玩具出口量同比增長35.1%,但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3.24%,平均單價同比減少16.18%。
“企業還是要通過研發來降低成本,比如增加一些新產品種類,提高產品附加值,‘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增加議價的主動權。同時也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安全標準,以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不斷涌現的貿易保護。”白明指出。
薛萌也表示:“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歐盟提高質量安全標準的行為也無可厚非。中國企業還是要借此機會不斷提高生產與質量水平,讓產品符合標準、讓消費者放心才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