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沖擊波
- 來源:商報網-國際商報 文章作者:卓尚進
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演變過程中,國際信用評級市場呈現前所未有的現象:三大國際主要評級機構接二連三、“毫不留情”地降低歐洲國家主權信用級別,使歐洲債務危機從邊緣國家向核心國家擴散,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蕩起伏。而國際主要評級機構基于“西方標準”對中國主權評級歷來比較低,更時不時地對中國主權及銀行業信用發表看空觀點或降級預警。
無論是從吸取國際信用評級市場的深刻教訓的角度,還是從維護中國經濟和金融安全穩定的立場出發,中國迫切需要獨立、客觀的本土化信用評級機構。
標普、穆迪、惠譽這三家國際主要評級機構,在此輪金融危機之前一度在國際信用評級市場如雷貫耳、近乎被“神化”,而在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和2009年爆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過程中,它們已從國際信用評級市場的神壇上掉了下來,但是它們在這幾次緊緊纏繞在一起的金融危機中扮演的“兩面人”角色,總是“讓一部分人歡喜、讓另一部分人憂愁”。如今它們的“魅影”還在歐洲及其他幾大洲閃現。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9年10月全球三大評級機構相繼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至2012年2月13日的兩年零5個月內,這三家評級機構對歐洲主權國家、歐洲金融穩定工具、歐洲的商業銀行、美國、澳大利亞等先后總計發布了64次下降主權信用評級、銀行信用評級或評級下調警告(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平均每月達2.2次之多。
反思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及正在演化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國際社會及各方有識之士已經深刻認識到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在危機中的“不當評級”及其深刻教訓,并推動著國際信用評級行業進行著一場深刻的變革。
信用評級話語權直接影響國家金融體系安全。美國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中強調,“評級是國家大事,評級影響證券市場、全國銀行系統、國家經濟”。而歐盟委員會負責內部市場與服務的一名委員近期表示,“評級影響著市場和整個經濟,事關歐洲民眾的繁榮。”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公司董事長關建中明確表示,“信用評級是國家金融體系的重要構成,是國家金融體系安全的戰略制高點,掌握了信用評級話語權就控制了一國金融體系運行的主導權!薄斑@次金融危機證明,信用評級關系國家興衰,信用評級擁有摧毀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巨大能量。從這個意義上講,信用評級是國家金融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反觀中國評級機構的發展及話語權情況并不樂觀。目前經過人民銀行、發改委、證監會等部委認可的評級機構有大公國際、東方金誠、中誠信、聯合資信、新世紀、鵬元資信等幾家。自2006年起,美國評級機構就開始了對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的全面滲控。當年穆迪收購中誠信49%的股權并接管經營權,并約定7年后實現絕對控股;2007年,惠譽收購了聯合資信49%的股權并接管經營權;2008年標普與新世紀建立起戰略合作關系。外資幾乎控制了中國三分之二的信用評級市場。
關建中認為,如果西方利用評級主導地位影響國際宏觀經濟的情況繼續下去,中國的經濟發展將長期面臨這種國際環境,這將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長期負面影響。因此,爭取評級話語權不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型債權國的義務,更是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需要。
因此,吸取當前國際信用評級市場的教訓,不僅擁有本國貨幣的每個主權國家都需要擁有自己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而且像中國這樣擁有巨額凈債權的國家更應當建立起強大的、權威的、客觀的本土化信用評級機構,這是維護本國金融和經濟安全的強大屏障。
中國信用評級體系建設應當順應國際信用評級行業的改革發展趨勢,并結合本國國情,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確保本國經濟金融安全的信用評級行業發展道路。
業內專家還強調,做大做強本土信用評級機構,需要進一步加強評級機構的公司治理,完善評級流程、評級方法,真正樹立為投資人服務的經營理念,不斷滿足投資人需要,不斷增強評級的獨立性和公正性,確保評級結果的質量。
(摘編自2月15日金融時報)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