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托方式將不良資產打包轉讓
信托公司起訴債務人被法院駁回
本報訊 將銀行不良資產打包轉讓給資產公司后,資產公司又以信托方式將資產包整體轉讓給了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在僅以公證及公告的方式履行債權催告手續后,便以原告的身份對債務人提起了訴訟。那么信托公司的訴訟請求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呢?日前,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裁定給出明確答案:信托公司依法不具有本案原告的主體資格,駁回原告信托公司的起訴。對此判決,原被告雙方均未上訴。
2000年4月4日,建行某分行與某實業公司簽訂了一份借款合同,約定實業公司向建行借款人民幣450萬元,利率為月息5.82‰,期限自2000年4月17日至2001年4月16日。當天,建行又與實業公司簽訂了一份抵押合同,約定實業公司以其所有的三層樓房為上述貸款提供抵押擔保,擔保范圍為上述貸款本金、利息、罰息、賠償金及實現貸款債權和抵押權費用,并依法辦理了他項權登記。兩份合同簽訂后,建行依約向實業公司足額發放了貸款。然而借款到期后,實業公司并沒有按約履行還款義務。此后,建行向實業公司進行了多次催收。
2004年6月28日,建行與信達資產簽訂了債權轉讓協議,約定建行將上述債權轉讓給信達資產,并向實業公司履行了通知義務。2004年11月29日,信達資產又與東方資產簽訂了債權轉讓協議,約定信達資產將上述債權轉讓給東方資產,也向實業公司履行了通知義務。2006年6月2日,東方資產與信托公司簽訂了財產信托合同,約定東方資產將上述債權信托給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進行管理、運用及處分。東方資產于2006年6月2日在《金融時報》上發布公告,就上述債權設立信托事宜履行了通知義務并進行了催收。信托公司于2008年5月再次以公證及公告的方式向實業公司催收債權,但實業公司依然沒有履行還款義務。為此,信托公司一紙訴狀將實業公司告上了法庭,請求法院依法判令實業公司清償信托公司借款本金人民幣450萬元及截至2008年6月20日的利息342萬余元及至實際清償日止的利息;信托公司對上述債權有權以實業公司所提供的抵押物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抵押物的價款優先受償;訴訟費用由實業公司承擔。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信托公司依法不具有本案原告的主體資格,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三十九條的規定,法院裁定駁回原告信托公司的起訴。
當事人說
信托公司:清償借款本金和利息
實業公司:不存在債權債務關系
原告方信托公司認為,法院應當支持自己的訴訟請求,理由有二。
一是信托公司具有訴訟主體資格。從法律方面分析,信托財產的受托人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對信托資產進行管理或者處分,而訴訟作為管理或處分的手段之一當然是受托人的權利。所以原告為管理、處分信托資產的目的,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是有明確法律依據的,并且該訴權是排他性的,委托人東方資產對信托資產不能再享有訴權。從信托合同約定分析,信托合同明確規定了受托人處理、處置或選擇、聘請服務商處置信托財產的權利和職責。未規定委托人管理、處分信托財產的權利。因此,依照信托合同的約定,作為管理、處置信托財產的一種手段,本案原告信托公司有權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
二是涉訴信托不是專以訴訟或討債為目的的信托。東方資產設立財產信托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處置不良資產的效率而非訴訟或討債。該信托的目的在于通過轉讓不良資產的收益權而使不良資產相對于委托人而言提前變現,而不需借助某個具體債權項目的債務清償得以實現。也就是說,即使涉訴債權沒有任何回收,本信托的信托目的仍然是可以實現的。可見,涉訴信托的信托目的不是專以訴訟和討債為目的。因此,法院應當支持其訴訟請求。
被告方實業公司表示,信托公司不是本案適格的訴訟主體,不具有訴訟權利能力,其訴請應予駁回。理由有三。
一是債權人東方資產與信托公司之間只是信托關系,而不存在債權轉讓關系。作為受托人,信托公司與實業公司更不存在債權債務關系。因此,信托公司提起訴訟,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所規定的起訴條件。東方資產與信托公司簽訂的信托合同及刊載的債權催收公告均說明了東方資產將其不良資產設立信托,委托信托公司進行催討,目的就是為了討債。根據信托法第十一條的規定,為了訴訟或者討債目的而設立的信托合同關系無效。因此,信托公司向實業公司主張權利沒有合同及法律依據。
二是在信托合同及其資產信息清單中,東方資產信托給信托公司的信托財產僅為本金450萬元,并無利息。信托公司無權對其受托財產之外的利息進行處置,因此,信托公司主張貸款利息沒有合同及法律依據。
三是在貸款合同中,原債權銀行與實業公司并未約定復利。因此,信托公司訴請中包含的復利毫無合同及法律依據,不能成立。
連線法官
信托公司對受托債權無徑行起訴權
法院裁定生效后,記者連線了天津二中院民二庭庭長邱健,請他就本案的焦點問題,即信托合同是否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信托公司是否具有本案原告的主體資格作了分析。
邱健認為,本案債權始于建行與實業公司之間,東方資產通過債權轉讓方式最終受讓了該債權后,履行了通知債務人的義務,該債權轉讓協議即對債務人產生約束力。因此,東方資產取得了債權人地位。就該債權轉讓協議而言,債權債務雙方為東方資產及實業公司,而信托公司則是與東方資產訂立信托合同而取得的“債權”。因信托關系是屬于一種委托經營關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第二條以及第十一條第(四)項的規定,信托公司的經營范圍應僅限于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整頓信托投資公司方案》第一條的規定,堅持把信托投資公司真正辦成“受人之托,代人理財”,以手續費、傭金為收入的中介服務組織,嚴禁辦理銀行存款、貸款業務。由此可見,信托公司不具備代人主張債權的經營業務,即使訂立了具有該方面內容的信托合同,依據信托法第十一條第(四)項“專以訴訟或者討債為目的設立信托”的規定,也應屬于無效情形。因此在本案訴訟中,信托公司并不直接享有其所主張的債權,依法也不具有以自己的名義通過訴訟方式追討上述債權的權能。因此,信托公司不是本案適格的原告。信托公司提出本案之訴,沒有法律依據。
記者觀察
否定信托公司“起訴權”的積極意義
債權信托中管理、運用或者處分行為,是否包括僅通過訴訟實現債權的行為呢?
首先,從現行法律上看,信托法第十一條中明確,專以訴訟或者討債為目的設立信托歸于無效。可見我國在信托法的立法意圖上,信托本身不含有通過訴訟方式獲取債權的管理、處理方式。結合信托法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條分別規定委托人享有知情權、請求變更管理方法權、請求撤銷信托行為并要求受托人承擔信托責任的權利、解任或選任受托人的權利以及信托法第三十五、三十條規定的委托人有權了解其信托財產的管理運用、處分及收支情況,并有權要求受托人作出說明等規定,可見,信托法中對信托雙方的權利義務的規定是較為具體的,其主要是圍繞信托關系本身賦予了雙方相應的權利,核心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目的是實現債權的保值增值。
而對于通過訴訟方式實現債權的訴訟權利在信托關系中并不涉及,委托人完全可以自己通過訴訟實現債權。換句話說,委托人信托的目的是通過信托公司的專業經營實現更大的利益,而非實現債權,退一步講,即使委托人想實現債權,也可以通過自己訴訟或是委托代理人進行訴訟的方式實現,而不是信托方式。
其次,從社會效果上看,通過裁決否認了信托公司的訴訟主體資格,對防范金融風險,穩定經濟有積極的意義。前幾年國有銀行通過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大量的不良資產,國有資產公司又通過重新整合打包的方式將部分的資產轉讓給其他資產管理公司,有的甚至經過多次的轉讓之后又交給信托公司進行管理。而目前我國的信托行業的法律法規還不成熟,有許多的理論問題亟須解決,尤其是在提倡法治的今天,信托的制度功能很可能成為規避法律從事違法交易的手段,進而引發更大的金融風險。在全球經濟國家化和金融不斷創新的大背景下,金融危機的防范和金融危機的化解是當前重要的任務。因此,規范信托公司的經營,對于信托行業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否定信托公司的訴訟主體資格,對于引導資產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合法經營債權資產,防范金融風險,具有重要的意義。據了解,目前許多法院都有類似訴訟,由于擔心涉及國有資產流失,多數是重在調解,而在裁決時極為慎重。天津二中院在調解不成的情況下,大膽否定信托公司的訴訟主體資格,使之集中精力經營管理債權資產,實現保值增值的信托目的,而由資產管理公司經過專業分析后決定是否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不良債權,這樣會減少信托公司濫訴的發生,提高訴訟效率。
法規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第一百三十九條 起訴不符合受理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立案后發現起訴不符合受理條件的,裁定駁回起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
第十條 設立信托,對于信托財產,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登記手續的,應當依法辦理信托登記。
未依照前款規定辦理信托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手續;不補辦的,該信托不產生效力。
第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信托無效:
(一)信托目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二)信托財產不能確定;
(三)委托人以非法財產或者本法規定不得設立信托的財產設立信托;
(四)專以訴訟或者討債為目的設立信托;
(五)受益人或者受益人范圍不能確定;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條 委托人有權了解其信托財產的管理運用、處分及收支情況,并有權要求受托人作出說明。
委托人有權查閱、抄錄或者復制與其信托財產有關的信托賬目以及處理信托事務的其他文件。
新聞背景
國家鼓勵信托業處置不良資產
1999年以來,我國銀行不良資產化解的基本框架是通過成立的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置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國家允許并促進各市場主體,如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國際金融投資機構、信托公司、銀行等,積極參與我國的金融改革,正確定位其在改革中的位置,以市場化運作方式積極參與我國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工作。信托是一種財產轉移和管理的設計,即財產的所有人(委托人)將財產權利轉移給受托人,受托人依委托人的意愿,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為特定的目的,管理和處分信托財產的關系。目前發達國家超過50%的金融資產都是通過信托制度進行管理和運用的。
信托業參與處置銀行不良資產,就是銀行將信貸不良債權資產信托給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處置,然后按照事先的約定比例分配收益。由于信托財產的相對獨立,信托公司處理不良資產具有真實出售、快速變現和準時遞延的優點,將為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最終損失的承擔和落實贏得時間,也可以使銀行的賬面資產質量迅速改觀,為國有銀行上市奠定基礎。因此,信托處置銀行不良資產由于法律制度賦予的獨立性和同時具有的靈活創新特質,應當成為中國目前加快處理不良資產的理性選擇。
根據我國信托法及有關規定,一旦銀行將信貸不良資產信托給信托投資公司,信托資產將從委托人的資產負債表中分離,且不計入信托投資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信托資產成為銀行的一種表外業務。
目前不良資產處置的致命之處在于如果繼續注資,一旦投入資金將被其債權人迅速抽離,就難以形成必需的“造血功能”。而信托資產的獨立性及其破產隔離制度,能防止資金抽離。此外,信托公司的投資方式廣泛,投資范圍橫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產業市場,這將有助于銀行利用信托公司的自有資金及融資功能將不良資產盤活。此外,由于銀行對信托資產的后續收益享有分配權,從而還能增加不良資產的處置收益。
華融資產公司總裁楊凱生認為,由于信托方式創造了以財產處置收益為利益來源的投資品種,極大地擴大了不良資產投資需求,同時也開辟了信托投資公司的業務來源,能夠創造多贏局面。
楊凱生說,信托方式使不具有資產管理專業能力的投資者有機會實現對不良資產的投資,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投資品種,同時信托結構設計還有利于資產管理公司加快資產變現進度,提前收回不良資產變現資金,實現資產回收價值的最大化。
名詞解釋
信托和債權信托
關于信托的概念,信托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是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是處分的行為。”此定義對信托概念的法律內涵揭示得十分清楚:受托人管理處分該財產,目的是實現財產保值和增值。
本案中的信托屬于債權信托,債權信托是指委托人將其合法擁有的各類債權委托給信托公司,由其管理、運用或者處分,以提高債權資產的價值和流動性。信托公司可以根據債權的信用等級質量和現金流等設計信托產品,將債權信托收益權有償轉讓給社會投資者,從而使債權委托人(債權信托受益權轉讓人)獲得融資并降低管理成本,社會投資者則可依賴信托投資公司對折價獲取的債權的專業化經營,或債權委托人(債權信托受益權權轉讓人)在信托期滿后溢價回購債權而獲取收益。
訴訟信托與債權信托
債權信托是委托人將債權轉移給受托人,由受托人為受益人利益對該債權進行管理或處分的一種信托。在法理上,當委托人設立訴訟信托讓受托人收取債權時,訴訟信托與債權信托具有相似之處。盡管如此,二者也有區別:
兩者的信托財產不同。訴訟信托中,信托財產是包含訴訟實施權在內的實體權利,這種實體權利不僅包括債權,還包括物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并且,上述實體權利的轉移并非核心,只是為成立有效信托的需要而轉移而已,其訴訟實施權才是核心。在債權信托中,信托財產僅為債權,且該債權并不當然包含訴訟實施權。
兩者的法律意義不同。訴訟信托具有雙重法律意義,既具有信托法意義,也具有訴訟法意義,是信托法和訴訟法共同關注的對象。因此,訴訟信托不僅要符合信托的一般原理,而且還要考慮到訴訟的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