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理財產品報告:止損保本是今年關鍵詞 在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的大背景下,沒有什么能比投資者本金安全更為重要。近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對外發布《2008年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去年由于多數銀行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忽略了止損和保本條款,導致很多投資者被動成為高投資風險的承受者。而隨著各項統計數據的陸續出臺,“止損”、“保本”將接替“風險提示”與“風險測評”,成為今年理財市場的關鍵詞。 信托利率型產品收益最穩定
根據《報告》顯示,在信托、利率、匯率、商品、股票和混合產品等六大類理財產品中,混合類產品總體上收益較高、風險較低,其余多為2008年初發行的以股票市場為主要方向的短期普通類理財產品,如新股申購和股票型基金等。
股票、商品類產品的主要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而在盤點2008年的理財產品后可以發現,由于股市的深幅震蕩,導致最佳表現產品和最差表現產品都是股票類產品。而匯率類理財產品的投資價值適中,封頂收益條款和保息條款的設置是限制產品收益過高和風險過大的兩個防火墻。去年發行數量最大的信用、利率類產品,其主要特點是風險較低、收益穩健,因此贏得了很多投資者的青睞。
零負收益產品上市銀行占八成
雖然2008年早已走遠,但零收益和負收益理財產品的陰影仍在投資者心頭縈繞。據《報告》統計,受市場調整和產品設計缺陷等影響,即便剔除掉“基金系”QDII產品,2008年仍有34款零、負收益到期產品。
從投資幣種來看,34款產品中共有28款產品的投資幣種為人民幣,其余為美元投資產品。在28款人民幣零、負收益產品中,結構類產品22款,其余為普通類產品。股票和商品是22款結構類產品的兩類主要基礎資產,其中19款產品掛鉤股票,其他3款產品掛鉤商品。
從發行主體來看,上市股份制銀行零、負收益產品的數量最多,高達29款,占總數的85%。其中涉及到招行產品數量最多,不過,與這些銀行發行產品總數相比,零、負收益產品的占比并不高。
造成零、負收益的原因,《報告》認為除了無法預見的金融市場波動外,監管層的監管缺失也是“罪魁”之一,例如部分低風險產品募集資金,其較大比重卻投資于股票或基金等高風險投資工具,對此,監管層并沒有及時加以檢測和控制。
設置止損條款成今年產品關鍵詞
針對上述情況,《報告》表示,“零收益”、“負收益”、“巨額虧損”等“收益門事件”是2008年理財產品市場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所有這些問題的背后成因均是產品設計的風險敞口過大。雖然博取高收益、規避高風險和多樣化的投融資目的是設計銀行理財產品的初衷,但在規避高風險這一層面上,商業銀行過去考慮甚少是導致風險敞口過大的主要原因,記者也同時了解到,在目前個別銀行中,已經出現因銀行沒有對產品進行及時止損,而被客戶起訴的情況。因此,產品止損條款的廣泛應用應成為今年理財市場的關鍵詞。
《報告》同時稱,為應對此被動局面,迎合百姓防控風險訴求,止損和保本機制將是今年銀行理財市場風險控制的主要設計方式。如果再延伸一步,就應該規定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普通投資者可購買保本保息型產品,而非保本型產品則適合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理性投資者。
【作者:崔呂萍 來源:北京商報】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