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我國要著力在保增長上下工夫,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保增長的強大動力,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透過“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深化改革”和“促民生”等5大關鍵詞,人們可以清晰理出明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取向。
保增長:全力以赴
11月以來,為了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國務院宣布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人們從此后密集出臺的政策措施不難看出,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都圍繞保增長、擴內需和改善民生這一條主線。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愈來愈明顯。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經濟還處在下滑過程中。預計經濟減速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明年上半年經濟看上去會更困難些。
他說,在經濟困難的時刻,更要堅定信心。經濟出現周期性增長和調整是市場經濟中正常的現象。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依然處于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有企穩、復蘇的跡象。到2010年,企穩、復蘇的跡象將更加明顯”。
為保增長,今年11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公布了今年4季度新增1000億元中央投資,今后兩年總額達4萬億元的龐大投資計劃。專家指出,此舉有望未來兩年每年拉動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
擴內需:首要選擇
今年11月的經濟數據顯示,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利用外資金額大幅下滑,工業增速連續顯著回落,我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更加嚴峻。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由于外需顯著減少導致出口大幅下滑,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為負數;雖然消費連續9個月保持20%左右增速,但短時間內很難大幅提高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成都大學副校長張其佐認為,外需減弱不以我國主觀意志為轉移,而受收入預期等因素影響,消費繼續保持目前較高增速面臨較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最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保持投資穩定增長。”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介紹,2009年,我國將在優化結構的前提下擴大投資規模,進一步向“三農”、節能減排、社會事業、西部大開發傾斜,加快民生工程、生態環境、自主創新、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建設和啟動這方面的重大工程,同時,著力擴大消費。
張平說,明年,國家還將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積極性的同時,帶動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更多地吸引民間資本投向政府鼓勵項目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要著力擴大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空間;完善消費政策,優化消費環境;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增強消費意愿。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農民消費、住房消費、汽車消費、服務消費和旅游消費將成為2009年擴大居民消費的五大重點領域,目前一系列擴大消費的刺激政策正陸續出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從拉動經濟增長角度看,雖然消費啟動慢,但一旦啟動,其對經濟增長有持續穩定的支撐作用。
調結構:主攻方向
改革開放30年來,盡管我國制造業實力和規模大幅提升,但也存在著諸多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增長方式粗放等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產業結構失衡,農業基礎薄弱、服務業發展滯后。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低30個百分點左右。
范劍平認為,推進結構調整不僅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要把擴內需保增長與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在改善民生和保障就業上下工夫。不調結構,增長是保不住的。
他說,世界上大多數立窯水泥生產能力都在中國。這種落后生產能力早就應該淘汰。我國先進鋼材生產能力只占總規模的一半。如果能將這類高能耗、高排放企業淘汰,將有利于大幅度降低我國的單位能耗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明年我國將著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大力支持重點產業發展。
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工信部等部門正加緊編制鋼鐵、汽車、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9個支柱產業振興規劃,以保護和發展好支柱產業、骨干企業、重要產品和重要生產能力。
深化改革:釋放發展潛力
12月18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了經過廣泛征求意見的燃油稅費改革方案,并宣布大幅度下調成品油價格。范劍平認為,我國抓住機遇,推行成品油稅費改革和價格調整,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這一醞釀多年的改革對促進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和實現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他建議我國加快資源環境價格和醫療衛生體制等一系列改革,通過改革促進科學發展,實現保增長、擴內需,改善民生的目標。
范劍平認為,要鼓勵居民消費,必須減輕城鄉居民負擔,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有憂,使他們敢于消費。
明年我國還將努力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新突破,千方百計促進外向型經濟穩定發展。
明年我國將推進公共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健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貨幣政策和金融發展、金融監管相協調的機制,改善金融結構和服務,加強金融監管和創新。在對外開放中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專家認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靠物質、資金等生產要素投入,更要靠體制機制的創新,靠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
促民生: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思想。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認為,此輪擴大內需和上輪相比,相同之處都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同之處就是這次非常強調民生。通過改善民生來實現經濟的長遠發展。
在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民生分量最重: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億元,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3700億元,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400億元。
專家認為,在民生領域抓緊辦成一批群眾熱切期盼的大事,補上歷史欠賬,不僅可以改善百姓生活水平,而且減少后顧之憂,增強了消費的后勁和活力。其中,僅保障性安居工程就將在3年內基本解決全國700多萬戶城鎮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此外,“家電下鄉”有望拉動近萬億元內需,農村巨大的市場潛力將得到充分挖掘。
范劍平說,內需擴大、民生改善將使中國經濟獲得持久動力,減少對外需的依賴,而經濟結構調整將強壯中國經濟的筋骨、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中央保增長等一系列政策成功后,我國經濟就能夠更好地抵御國際經濟風吹草動對經濟和民生的沖擊。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