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天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已演變成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沖擊強度之大,為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所罕見。人們在反思這次危機的前因后果時,普遍認為這次危機給人三點啟示。
啟示之一: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要相輔相成
美國近現代經濟史表明,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必須相輔相成。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就是政府長期實行自由放任、不干預大企業壟斷的經濟政策的惡果。1933年羅斯福擔任美國總統后實施“新政”,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干預,使市場機制(“無形的手”)和政府干預(“有形的手”)相輔相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干預。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著重強調自由放任和“更少的政府干預”。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在金融衍生產品層出不窮、規模急劇擴大的過程中,美國金融監管缺失,以致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
危機爆發后,美國政府采取了救助措施,但為時已晚。當選總統奧巴馬表示,入主白宮后將進一步加強宏觀干預,但面臨重重困難。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從“市場至上”演變為政府“包辦一切”,應堅持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相輔相成,各盡其責。
啟示之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要協調發展
虛擬經濟主要包括金融、保險及相關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虛擬經濟應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在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基礎上,獲得擴展和收益。但近些年來,美國虛擬經濟過度發展。
美國國會1999年通過以允許金融混合經營為核心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取代《1933年銀行法》,正式取消了對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進行分業經營的限制性條件。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商品期貨交易現代化法案》,規定非在柜臺交易的商品,不受商品交易委員會的監管。這兩項法案為投機猖獗、金融衍生產品膨脹創造了條件。
早在2003年,美國投資大師巴菲特就警告說,金融衍生產品“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參與其中的當事人和經濟體系的定時炸彈”。但是,美國政府對此置之不理。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全球金融衍生產品市值已高達681萬億美元,其中半數在美國,另半數主要在歐洲,這就是歐美成為金融危機重災區的根源所在。
啟示之三:財富增加和社會分配要公正公平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指出,放貸方的“不公與欺詐行為”誤導借款人,是導致發生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
從次貸危機演變為嚴重的金融危機,暴露了一些大公司、大財團不擇手段牟取暴利,導致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弊端。美國農業部指出,美國2007年有11.1%的家庭,即3620萬人食物保障不足。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在今年出版的《美國怎么了?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一書中指出,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公司主管的平均收入是普通職工的40倍,而現在這個數字變成367倍。克魯格曼認為,這已不僅僅是社會平等問題,而是美國曾經擁有的基本信念和道義的崩塌。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