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中,商業秘密保護戰略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國企業而言,商業秘密保護和管理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我國企業自身的商業秘密被他人侵犯的現象十分常見;其次,商業秘密保護相對專利權的保護、著作權的保護、商標的保護,更為困難,學會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商業秘密侵權糾紛更加重要;第三,商業秘密侵權在知識產權案件中審理難度更大,例如在技術秘密侵權案件中,由于侵權的隱秘性,存在調查取證難、法庭舉證難;最后,我國司法界和企業界在商業秘密保護立法和商業秘密保護意識上均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前面幾篇文章的基礎上,本文側重討論現代企業的商業秘密保護戰略。
1 商業秘密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從國際上看,商業秘密保護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還不是反不正當競爭的重點。到了1980年代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中,將商業秘密保護當作了重點,寫入了世貿組織的“知識產權協議”中。我國1991年4月實施的《民事訴訟法》第120條第2款首次出現“商業秘密”的概念,并將其和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并列在一起,在其在審理過程中所要涉及的一些特殊問題做了規定。1993年12月實施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首次將商業秘密納入我國實體法律保護范圍。該法對商業秘密進行了定義,并對有關商業秘密的不正當獲取、披露和使用行為做出了禁止性規定并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Trips協議中所述的“未經披露過的信息”就是我們講的“商業秘密”,商業秘密實際上是“反不正當競爭保護”中的一部分。Trips協議第39條規定:凡是未披露的信息如果具有三個條件,就應當被當作商業秘密加以保護。即:第一,它不是一般人可輕易獲得的;第二,它具有商業價值;第三,權利人為它的保密采取了具體措施。其中,第一、第二兩條主要是客觀的,第三條主要與主觀努力相關聯。在我國,對于應受保護的商業秘密,除了國際上一般認為的這三個條件以外,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還規定了第四個條件,就是應“具有實用性”,這一條件在司法以及行政執法的實踐過程中,容易被理解成:階段性(未最終完成的)技術成果不受保護。“具有實用性”的規定可能對技術開發者是不利的。因此,我國技術開發者對自己的階段性技術開發成果,要采取更加嚴密、更加完善的保密措施。
商業秘密的法律特點,除了具有知識產權的“無形性”、“專有性”、“地域性”、“時間性”等法律特點以外,還體現在“秘密性”、“價值性”、“保密性”、“實用性”“新穎性”等法律特點上。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作詳述,感興趣的可以查閱相關的知識產權法書籍。
企業商業秘密的內容和商業秘密保護的范圍主要包括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對于企業來說,作為商業秘密的技術信息就是所謂的“技術訣竅”、“技術秘密”、“專有技術”、“Know-how”等;經營信息就是所謂的“經營訣竅”、“貿易秘密”等。
2 世界其他國家的商業秘密法律制度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強,出現了商業秘密保護的國際化趨勢。1999年****同志在全國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經濟發展的三個特征:“科技迅猛發展、跨國公司作用越來越大、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由此總結出:經濟全球化就是指以科技迅猛發展為動力、以跨國公司的全球運作為載體而進行的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其實質就是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有一個特點就是全球產業或者產業環節向中國轉移。目前,中國的“新型工業化”有兩個含義:一是經濟結構大調整,二是第二產業加速發展。其中,重工業又占了整個工業的60%。中國引進的外資70%是加工制造業,因而被稱為“世界工廠”。現在我國已經加入WTO,近年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也大量增長,全球產業大量向中國轉移,帶來大量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之間的商業秘密保護問題進一步突出,商業秘密糾紛趨多。尤其是我們國家在很多行業還要處于產業鏈的低端10-15年,將來的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商業秘密保護的國際化趨勢將進一步加強,不管是獲取競爭對手的商業秘密還是保護自己的商業秘密,我國企業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嚴峻。
我國企業能進入世界500強公司行列的還相當少,并且能進入500強里面的多數是采用政府行為重組而成的。哈佛商學院喬西·勒尼(Josh Lerner)〔《商業秘密的重要性:民事訴訟中的證據》,The Importance of Trade Secrecy:Evidence from Civil Litigation,第95-043號,(1994年12月)〕研究發現,在對美國馬薩諸塞州530家生產企業的研究顯示,有40%的知識產權糾紛涉及擁有商業秘密的企業。舍瑞·L·伯爾(Sherri L.Burr.)〔《保護商業秘密:新墨西哥制造康采恩的實驗研究》,Protecting Business Secrets:An Empirical Study of New Mexico Manufacturing Concerns,25 N.Mex.L.Rev.(1995)〕也認為,商業秘密對新墨西哥州的商業也起著相似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執業律師們常常發現商業秘密訴訟遠遠多于其他形式的知識產權訴訟。哈佛商學院喬西·勒尼在《商業秘密的重要性:民事訴訟中的證據》一文中的數據表明,盡管商業秘密對于所有公司都很重要,但是對于在眾多發展領域推進創新的小公司更為重要。小公司在商業秘密訴訟案上花費的訴訟費遠遠高于大公司,原因可能是因為大企業將巨額費用花在了專利訴訟上。目前,中國提出自主創新,“商業秘密訴訟對小公司尤其重要”這一研究發現,對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對中國企業無疑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大致可以將國外的商業秘密法的現狀概括如下:a.世界各國均對商業秘密問題進行專門立法,這已經成為各國的發展趨勢;b.商業秘密的國際保護制度也在形成,很多國際性的多邊的、區域性的、雙邊的國際條約對商業秘密的國際保護做出了規定;c.商業秘密在實踐中仍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課題,英美法系國家在商業秘密保護方面仍以判例法為主。
(1)英美法系國家的商業秘密法。A.英國: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對商業秘密給予法律保護的國家,英國在這方面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有兩個特征:第一,信任關系的存在和合同法是目前英國對商業秘密進行法律保護的理論基礎和法律淵源;第二,擴大默示的保密義務和由判例法走向成文法是英國商業秘密法律制度的發展趨勢。B.美國:美國在商業秘密的法律制度和商業秘密保護上,有以下幾個特征:a.美國是對商業秘密進行法律保護最充分的國家,美國的商業秘密法律制度最具有代表性和借鑒性;b.美國是判例法國家,很多判例分別從不同方面確立了商業秘密保護制度,是后來法院裁處類似糾紛的參考或者依據;c.美國有關商業秘密的立法分兩級,一級是聯邦立法,聯邦立法為州立法提供框架和示范,二級是州立法,司法實踐以州法為依據;d.美國的《統一商業秘密法》是美國商業秘密法律制度的核心,是世界上第一步關于商業秘密的專門立法,在美國國內和國際上影響都很大;e.美國在商業秘密的雙邊的、區域性的、多邊的國際保護上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很大,使得美國公司的商業秘密在其他國家受到有效的保護,維護了美國相關產業和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優勢。對美國的《統一商業秘密法》這里不作詳細介紹,可以查閱相關法律書籍。美國1996年《反經濟間諜法》規定“商業秘密”是指:所有形式和類型的財務、經營、科學、技術、經濟或工程信息,包括樣式、計劃、編輯產品、程序裝置、公式、設計、原型、方法、技術、工藝、流程或編碼,無論有形或無形,無論是否或怎樣得到物理、電子、會址、照相或者書寫方式的存放、組織、存儲,如果所有者對該信息采取了合理的措施、并且該信息由于未能被公眾所知、且未能用正當手段已經可以確定,因而具有實際或者潛在的獨立經濟價值。
(2)大陸法系國家的商業秘密法。A.德國:德國是大陸法系國家的典型代表。德國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主要依據其《不公平競爭法》,該法1909年就頒布了,1986年進行了修訂。其中規定了四種侵害商業秘密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即:雇員利用雇傭關系,將其在業務中獲悉的商業秘密泄露給他人;第三人用不法手段或違背善良風俗的方法刺探他人的商業秘密,并加以利用或泄露;競爭者引誘他人竊取、泄露別人的商業秘密;交易對方為競爭或謀利的目的,無正當理由地利用其在交易中所獲悉的商業秘密,或者將其泄露給他人。B:日本:1993年修訂的《日本不當競爭防止法》所稱的商業秘密指作為秘密管理的生產方法、銷售方法以及其他對經營活動有用的技術上或者經營上未被公知的情報。《日本不當競爭防止法》確立了商業秘密構成要件的“一要件說”,即:商業秘密只要求具有秘密性或者價值性,包括技術秘密和經營秘密,僅限于方法和情報。該法規定有關商業秘密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包括:以盜竊、欺詐、脅迫或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他人的商業秘密及其使用、披露行為;對商業秘密權利人(持有人)向自己披露的商業秘密出于不正當的目的而加以使用或披露的行為;第三人明知或應知有關商業秘密存在瑕疵(如屬于不正當地得來或不正當地披露)而仍然獲取、使用及披露該商業秘密的行為。
(3)相關國際性條約中的商業秘密保護。《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967年斯德哥爾摩文本將專利技術、經營標記與制止不正當競爭同列為工業產權的對象,1967年《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將反不正當競爭的權利納入知識產權范圍,1993年《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即《TRIPS協議》)強調締約方遵守《巴黎公約》的有關條款,即確認反不當競爭作為知識產權組成部分的規定,《TRIPS協議》專門規定“未公開信息”的保護問題,確認商業秘密屬于知識產權范疇。在國際社會里,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已經形成《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與《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三大與知識產權保護(包括商業秘密保護)有直接或者間接關系的公約。
3 企業商業秘密獲取策略與競爭情報
對于一個成熟的現代企業,無論是否明確地公示,它都必定有一個長遠的總體目標和如何實現這個目標的系統的設想,這就是所謂的“戰略”。比較典型的有:市場領先者戰略與快速追隨者戰略、成本效益型戰略、市場縫隙型戰略、知識產權戰略等,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戰略是一種重要的知識產權戰略,無論是商業秘密的管理和獲取,很多時候是與競爭情報聯系在一起的。由于筆者以前曾經工作過的單位是我國第一家圖書情報聯合體,也是我國最大的、實力最強的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之一,因此下面對情報和競爭情報、競爭者情報的概念、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戰略與競爭情報的關系進一步分析如下:
(1)情報、競爭情報與競爭者情報的概念、內容和作用:情報(intelligence)活動是指組織感知外部環境變化、并做出反應,使組織更好適應環境變化的活動。競爭情報(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指組織為了取得市場競爭的優勢,對競爭環境、競爭對手進行的情報研究,并由此得出提高競爭力的策略和方法。情報產品是指與內外環境有關,經過分析加工、為決策所需、為采取行動而用的信息。情報過程是指生產上述信息并使之運用于組織競爭決策的整個過程。競爭組織是指有組織保證的專門化工作及機構。
總而言之,競爭情報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全方位工作,直接與戰略有關,往往將市場研究、環境分析包括在內,并包含對企業本身的分析。競爭情報的基本任務有:了解競爭發生在哪里、競爭對手是誰、競爭對手將會有什么動作、企業應該采取哪些對策等。從中可以看出競爭情報與企業戰略、尤其是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關系。競爭情報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獲取商業秘密,競爭情報策略很大程度上就是企業商業秘密的獲取策略。
還有一個概念是競爭者情報(competitor intelligence),這里也簡單介紹一下。競爭者情報的基本內容包括:a.了解競爭者在哪里,競爭者有直接競爭者和間接競爭者,可以參考John Prescott的五個競爭者理論模型,即公司、直接競爭公司、合作者、客戶、供應商五個競爭者理論;b.產業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各個產業的競爭特性不同,這些特性包括產業的集中度、進入壁壘、國際化程度、管理程度、技術變化速度、品牌忠誠度、業態變化等,不同行業的競爭性質有很大差別,因而競爭情報的形式、方法、重點也不一樣,可以參考世界公認的競爭權威、著名競爭戰略大師、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邁克·彼特(Michael E.Porter)(與競爭有關的著作就有19本,主要涉及競爭與企業戰略、競爭與經濟發展、競爭與社會三個方面)的產業競爭五種力量模型,即產業競爭的五種基本力量包括新入行者、供應商、買家、替代產品和政府部門;c.確定必須跟蹤的競爭者,采取的原則有:最接近原則、最大利益關系原則、最佳表現原則、有限原則(不超過7個)等;d.收集整理競爭者信息,含競爭者一般信息和特殊信息,本底信息是競爭者基本情況(需要長期跟蹤、建檔),特殊信息是特殊的有價值的信號;e.競爭者信息的收集方法有:資料收集、訪談、逆向(亦稱反向、反求)工程等,逆向工程就是解剖競爭者產品或者服務以獲取相關情報的過程,后面筆者將作進一步的介紹;f.競爭對手檔案庫的建立,建立主要競爭對手檔案庫是最基本的競爭情報手段之一,可以將其作為企業信息系統(包括MIS、知識管理KM等);g.把一般信息變成競爭者情報,需要進行競爭者信息的分析,從競爭信息讀出“戰略信號”,主要是判斷競爭者和“我”所處的相對競爭地位、估計競爭者的優勢等。
(2)反競爭情報與商業間諜和商業秘密(trade secret)的關系:競爭情報是一把“雙刃劍”,你可以用來對付競爭者,競爭者也可用來對付你。競爭情報走到反面就成為商業間諜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此時的特征就是:除了少數是明顯違法行為,大多數處于似罪非罪的“灰色地帶”。反競爭情報也是一種積極行為,而不僅僅是消極的防堵。競爭情報與商業秘密保護的關系實際上就是“矛”與“盾”的辯證關系,也是進攻與防御的辯證統一關系。“矛”和“盾”都很重要,對現代企業而言,既要有鋒利的“矛”、又要有厚實的“盾”。
(3)現代企業要學會通過調查和情報分析獲取商業秘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現代企業應學會通過調查、跟蹤、收集、研究競爭對手的情報信息、并通過科學的分析方法來獲取商業秘密。具體途徑或者方法有:a.通過收集競爭對手從書刊、雜志等渠道公開發表的文獻和資料,獲得有關信息;b.收集、分析競爭對手招聘廣告、合同等,了解競爭對手人才資源狀況;c.通過競爭對手的商品展銷會、鑒定會、新聞發布會、交易會等,分析競爭對手的相關信息;d.收集、分析競爭對手的商品推銷員、采購員、供應商所發表的有關采購、銷售等方面的報告、評述、宣傳資料等;e.進行市場調查,可以自己調查,也可以委托相關的調查公司進行調查;f.從競爭對手的生產經營場所的一些“蛛絲馬跡”如墻報、內部發行物、廠房、運載企業貨物與原材料的車輛、員工培訓資料等了解其商業秘密;g.利用專利情報分析,也可以獲取競爭對手已經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將來會做什么等戰略性的信息,在“現代企業知識產權戰略之一-專利戰略”一文中,筆者也介紹了專利情報分析及其在企業專利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4)現代企業應學會通過“逆向工程”(也稱“反向工程”)獲取企業商業秘密:在本文前面介紹競爭者信息的收集時,資料收集、訪談、逆向工程是最主要的三種信息收集方法。“逆向工程”是指對從合法渠道取得的產品或者對手的服務進行解剖、分析和研究,從而推知、獲取對手產品技術秘密或者經營信息的過程。商業秘密一旦被他人用“逆向工程”方法獲取,其所有人的商業秘密的秘密性就喪失了。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美國在這方面的相關法律規定。美國《統一商業秘密法》的起草者和立法委員們指出,有幾種獲取商業秘密的手段是“正當”的,“正當手段”包括:a.*獨立發明發現;b.*“逆向工程”(也被翻譯成“反向工程”)發現,即從已知產品開始,通過逆向工程,發現其發明方法,當然,該已知產品必須也是通過正當誠實的手段獲得的,比如,對從市場上購買的產品進行“逆向工程”就是合法的;c.觀察公用或者公開陳列的產品;d.從公開出版物上獲取商業秘密等。在美國《不正當競爭法重述(三)》第43條也規定:“對公開產品或信息的獨立發現和分析不構成不正當手段”。(更詳細的情況請參考《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New Technological Age》,Robert P.Merges,Peter S. Menell,Mark A. Lemley,Thomas M.Jorde)。
(5)現代企業應學會通過競爭情報獲取競爭對手和競爭環境的“弱信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許多企業由于對危險缺乏防范而遭受重大打擊,甚至從此銷聲匿跡。如何及時感知環境的變化,盡早尋求對策,采取措施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而競爭情報人員在中間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可以參考美國競爭情報專家Gilad關于預警的書“Early Warning: Using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o Anticipate Market Shifts, Control Risk, and Create Powerful Strategies”。所謂危險預警就是通過大范圍掃描環境的方法來把握環境變化趨勢,及早發現威脅和危機的征兆;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檢測出不引人注意的“弱信號”,并不斷跟蹤信號的變化,根據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發現“弱信號”需要依仗競爭情報人員的“銳眼”、“慧眼”。WAPI標準實施的夭折是中國人永遠的痛,英特爾獲勝過程中情報的作用倒是可以給我們以啟發。媒體廣泛關注中國將推行自主知識產權WAPI技術標準一事集中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一季度,而實際上英特爾的情報觸角在幾年前便開始留意WAPI。在2001年****主席考察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時參觀了WAPI的研制單位西安捷通通信公司,中央電視臺等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活動報道了此事,并提及公司正在進行的項目。敏感的英特爾公司捕捉到了這個“弱信息”,并通過以后的西安高新技術展覽會對這個項目作了進一步的了解。英特爾評估了WAPI的推出對其已有的WiFi技術標準影響,便試圖通過收購的方式將WAPI扼殺在搖籃里,以消除對WiFi威脅,但遭到西安捷通的拒絕。英特爾一直跟蹤著事態的發展,隨著中國將在2004年6月1日強制實施WAPI技術標準的風聲漸緊,英特爾開始聯合其商業伙伴游說美國政府,以期政府出面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2004年初溫家寶總理率代表團訪問美國時,美國政府在雙方會談時便提出此事,也就有了最終中國宣布暫緩WAPI標準的實施。這里可以看到英特爾的競爭情報和預警機制在捕捉“弱信號”中的作用。
(6)現代企業應學會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獲取商業秘密。有人總結出合法獲取商業秘密的十八種主要方法,即“公開文獻,提煉合成; 企業案例,細心研討; 巧用人才,借雞生蛋; 廢舊回收,垃圾淘金;逆向工程,解剖研究; 新聞發布,獲取秘密; 企業資料,流露秘密; 鑒定會中,隱藏秘密;招聘人才,了解工藝; 廣告招聘,內含商機; 法律訴訟,法律調查; 專利文獻,探明底細; 調查訪問,實地考察; 購買技術,異地獲取; 瀏覽網站,跟蹤對手; 倉儲庫存,采購渠道; 經銷零售,側面了解; 招標投標,分析標底”。 基本上與我們前述的方法相同,不再贅述。各種方法的采用與否,總是根據我們所獲取的商業秘密的價值和我們獲取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來決定的。比如說,2005年我國“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對于“神舟六號”中的技術秘密,如果能夠得到,國外公司是無論花費多少代價、采取哪種方法都愿意的。我這里再強調競爭情報系統在商業秘密獲取中的地位。據美國未來集團統計,在美國年銷售收入超過10 億美元的公司,已經有60%以上的企業建立了專門的競爭情報系統。這里舉幾個例子,說明國外企業是何等重視商業秘密的獲取的:a.第一個例子是美國化妝品巨頭寶潔公司。美國寶潔公司每年投入高達5000 萬美元以上的巨資用于市場情報的采集和研究。而寶潔(P&G)和聯合利華(Unilever)一年多前在垃圾上爆發了驚世駭俗的情報糾紛。原來,寶潔的情報工作人員通過臥底從聯合利華的“垃圾堆”里獲取了80 多份重要的機密文件,致使這兩家公司在商業情報上的爭奪白熱化。據《財富》報道,由于聯合利華認為該行為違反美國《經濟間諜法》,要求寶潔賠償1000 至2000 萬美元,并由獨立的第三機構核查寶潔公司不將這些機密用于商業目的。“10 年前,一種產品占領全球市場要花大概6 年時間,而今天,我們需要在18至24 個月之內完成——而且我們正在發現,甚至僅僅是18 到24 個月,我們都有可能在進軍全球市場的過程中因為速度太慢而被擊敗。”美國寶潔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E·佩珀說。 b.第二個例子是美國軟件巨頭微軟公司。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也曾經公開承認,微軟專門有人到其競爭對手辦公室的垃圾箱收集情報,并借此掌握了競爭對手的商業秘密。有調查稱,在微軟公司的1997年中,競爭情報對企業的貢獻為17%。在與網景公司爭奪網絡瀏覽器市場時,微軟充分發揮競爭情報部門的特長,每月定期監視瀏覽器市場占有率的變化,競爭情報幫助微軟最終勝出。微軟也非常重視反競爭情報,微軟曾經解雇過一名工程師,原因是該工程師在自己的Blog上發布了自己拍攝的一幅微軟公司正在拆卸十臺蘋果電腦的照片。該照片的公布和解雇事件讓人們紛紛猜測微軟正在開發基于蘋果電腦的操作系統或者軟件。C.第三個例子是中國的大慶油田。國外情報人員在中國運用情報策略的較早的例子與我國大慶油田有關,中國著名情報專家楊沛霆首先研究了日本人如何通過情報分析確定我國大慶油田的位置。剛剛建成大慶油田時,很多情況均是保密的。但是日本情報人員根據我國《人民日報》等的公開報道及相應的文字材料,從照片的背景和當時的季節等,準確地推斷出大慶油田的位置和我國開發大型油田對進口設備的商貿需求。日本企業很快設計了符合中國特點的石油設備,在向我國提供石油采煉成套設備的竟標中一舉擊敗歐美對手,通過出售設備獲得相當可觀的收入。
4 現代企業商業秘密保護策略與商業秘密管理方法
現代企業應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等各種手段、多管齊下,才能有效地保護本企業的商業秘密。
(1)企業以法律手段保護商業秘密
在理論界,對商業秘密權的法律性質有財產說、契約義務說、信任關系說之分。目前我國對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侵權行為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主要是《民法通則》、《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刑法》;二是合同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主要是《技術合同法》和《勞動法》。
侵權行為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是指他人不法侵犯商業秘密時,權利人可以就其侵犯自己的民事權利的事實,依照《民法通則》第117條和第118條的有關民事侵權的規定,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停止侵害和賠償損失。權利人也可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的有關經營者不法侵權的規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請求處理,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侵權人侵犯商業秘密,給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的,權利人也可依據《刑法》第219條向人民法院起訴,追究侵權人的刑事責任。2004年12月實施的《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包括侵犯商業秘密犯罪在內的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問題做了具體規定,是司法實踐中保護商業秘密的重要操作規范。對于商業秘密的訴訟保護,本文在后面將其獨立出來進一步介紹。
合同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是指商業秘密的權利人以訂立合同的方式,明確各方對商業秘密保護的權利和義務。若對方違反了保密義務,則權利人可依合同對其追究違約責任,包括要求違約方支付違約金、賠償金、繼續履行合同中規定的保密義務等。《合同法》主要針對商業秘密中的技術秘密在流轉過程中給予保護。無論是權利人或與權利人為交易對象的相對人,都必須嚴格履行規定的保密義務,否則承擔違約責任。而《勞動法》主要針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有關商業秘密的保護問題。勞動合同的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如果勞動者違反這些約定的保密事項,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用人單位可要求其承擔法律責任。
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和空檔。例如《民法通則》是針對民事侵權的普遍性、概括性的規定,缺乏具體的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標準,以界定行為性質、侵權程度,可操作性比較差。并且《民法通則》強調“誰請求誰舉證”和“過錯責任”原則,在現實生活中商業秘密的權利人對一些侵犯其商業秘密的行為很難證明侵權人是否存在過錯。又如《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針對其他經營者的侵權行為,而對企業職工的泄密、竊密行為則未加規范。《合同法》的特定的保護對象為商業秘密中的技術秘密,它并不能涵蓋經營秘密,并且主要是對技術秘密在轉讓、許可、使用過程中的保護,而對因其他原因引起的企業技術秘密的流失無能為力。《勞動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只作了原則規定,一方面企業商業秘密需要保護,以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另一方面也要為科技、管理人才自主擇業、合理流動提供寬松的、便利的法律環境,在這兩方面應采取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如何平衡,在實踐中企業和勞動者(雇員)的分歧很大。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