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過半數歐盟成員國反對,歐盟委員會近日還是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陶瓷餐具和廚房用具課征臨時關稅。專家分析,歐盟又一次對中國陶瓷餐具出擊,是在危機環境下借保護本國企業利益為由,打壓中國競爭力。中國陶瓷企業應以此為契機反思自身不足,走出規范競爭、協調出口、擴大內需的發展道路。
中國陶瓷餐具頻遭圍堵
消息人士指出,歐盟委員會這次計劃對中國陶瓷餐具和廚具生產商征收17.6%-58.8%的關稅。根據計劃,針對正式征收中國陶瓷進口關稅問題的投票將于明年5月15日進行。最終結果的有效期長達5年。
歐盟產業界對這一舉措有不同看法。歐洲陶瓷工業協會稱,2011年中國在歐盟餐具和廚具市場的份額由2004年的22%上升至67%。過去5年里,歐盟餐具和廚具生產商的產出已損失6.5億歐元,裁員1萬人,約占整個部門的30%。而代表歐洲零售商和進口商的外國貿易協會則表示,強制征收關稅或將導致部分進口中國陶瓷的貿易企業倒閉,影響消費者選擇商品的權益,并對商店造成巨大的負擔。
中國陶瓷制品已成為被調查頻率較高的出口產品類型。頻繁的反傾銷調查對我國陶瓷產品出口產生巨大影響。自去年3月歐盟開征臨時反傾銷稅以來,占全國出口量75%以上的佛山陶瓷產品對歐盟出口量同比下降超過50%。
危機下打壓中國競爭力
我國是日用陶瓷第一大生產國,產量約占全世界的70%。由于陶瓷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歐盟企業缺乏勞動力成本優勢,我國日用陶瓷在歐盟市場占有率目前已接近五成,是歐盟日用陶瓷的第一大進口國。
歐盟對中國陶瓷餐具頻繁發起反傾銷措施,既有歐盟自身的原因,也有我國陶瓷行業發展方式不合理的原因。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本報表示,陶瓷產品是我國最具競爭力的出口強項,歐盟內部的陶瓷生產十分有限,以保護本國產業、維持就業為由對陶瓷餐具征收臨時關稅,屬于削弱我國出口競爭力的特意打壓行為。其次,我國陶瓷行業也存在一定的過度競爭現象,需要協調出口秩序。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對此持相同觀點。“在歐洲國家普遍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國的出口對歐盟企業造成很大壓力。針對歐盟的貿易保護措施,我們既在立場上表示反對,也要思考如何優化出口規模和結構。”金柏松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丁斗認為,還需要從國際貿易格局合理看待這一問題。“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整體對中國長期處于貿易逆差地位,貿易逆差的七成以上來自中國。長期的貿易赤字是貿易摩擦的潛在原因。”丁斗對本報表示,“中國在歐盟眼中還是非市場經濟的國家,這使得歐盟更容易對中國發起反傾銷措施。”
控制產能積極應對
在重重圍堵下,我國陶瓷業出口形勢嚴峻。如何在夾縫中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成為陶瓷行業的當務之急。
短期看,陶瓷出口企業應積極應訴,依靠政府逐步渡過難關。霍建國指出,應對困境需要民間和官方的共同努力。“歐盟總體還是要維持合作的氛圍,企業在立案后的積極應訴對降低最終稅率有一定效果。”他認為,企業還應在政府的引導下協調出口秩序,特別要注意通過與當地的合作摸清當地市場的規則以及銷售渠道,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霍建國與金柏松一致認為,行會商會應加強溝通工作,形成企業自律從而化解矛盾。
長期看,控制產能、規范競爭環境、促進產業升級、擴大內需等措施將促進陶瓷行業走出低谷。金柏松強調,解決產能過剩是實現產業升級的先決條件。“政府應當形成約束機制控制過度投資以及企業間的低價競爭策略。只有控制了產能,價格回升,企業才能將資金投入研發,促進產業升級,進而考慮開拓新的市場。”這同樣需要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金柏松認為,擴大內需是陶瓷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作為經濟轉型國家,中國將在加入世貿組織15年后,即2016年自動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那時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狀況便會好轉很多。”丁斗表示,一方面,企業在當下應努力“提高內功”;另一方面,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適當到其他和歐盟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去設廠來規避反傾銷調查和反傾銷稅。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