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學英語,到底難在那里?為什么學習英語十幾年,一到開口時就瞠目結舌?一個大學畢業生,為什么面對外國小朋友的提問時居然手足無措?……這些疑問,可以說是國人學習英語的通常狀態。如何才能攻克英語,讓英語表達能和漢語表達一樣得心應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常務副總裁周成剛,于9月13日來到武漢,并于當晚在武漢新東方學校總部舉行大型英語學習公益講座,吸引了600多人到場,其中以高校大學生占絕大多數。面對臺下眾多的英語學習求職者,曾經是英國BBC廣播公司記者的周成剛老師侃侃而談,漢語和英式英語交替使用,引導大家思考如何學習英語。在他看來,大家想學好英語,有三大障礙必須要克服。
障礙之一:字對字地“漢譯英”
周成剛說:“最好的英語,就是在正確的情況下用最準確而且最簡單的詞表達最簡練的意思,不必追求高難詞匯和復雜句式,更不能把漢語字對字地翻譯成英語說出來,那樣說出來的話在語法上也許沒錯,但卻不是英語。”“假如你在街上看見一個人獨自垂淚,你想關心一下,這個時候用英語你會怎么說?”在講解過程中,周成剛以一種談心的方式來引導大家的思維。對于這個問題,現場馬上有人說出了“Why are you crying?”的答案。“在中文里,問別人‘你為什么哭啊?’是沒錯的,但是直接字對字翻譯過來用英語這樣問,就不是英語了。”周成剛認為,由于英語和漢語的差異,把一句在某種場合非常恰當的漢語字對字地翻譯成英語,很多時候就會顯得不恰當。比如上述這個場景,其實你只要關切地問一句“Are you OK(fine/all right)?”都是非常恰當的,但是如果你沖過去就是一句“Why are you crying?”對方感受到的可能就是責問而非關心了。
障礙之二:不了解英語思維
周成剛說:“英語思維是直線型的,含義思維是螺旋型的。如果不了解英語的思維模式,那怕你有過人的詞匯量和超人的聽說能力,在很多時候也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
這在寫作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中文寫作,往往是從事件的背景分析入手,然后分析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和偶然因素,進而分析事件形成的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再描述事件發生時的現象,最后才得出一個結論。可見,中文是由表及里,先次后主的表達方式。
英文寫作,則是完全與中文寫作順序相顛倒的。西方人寫文章表達自己的觀點,往往是開篇即提出觀點,然后描述現象,再分析形成條件,進而挖掘發生原因,最后如果覺得論證還不夠有力,還會分析事件的背景。可見,英文是層層撥皮,先主后次的表達方式。
周成剛老師認為,就表達方式而言,二者各具特色,都很經典,不需抑此揚彼。“但是遺憾的是,很多中國學生不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道理,在考英語作文時,還是采取中文思維,這種與英語完全顛倒的思維模式,豈能得到高分。”要想在英語學習中取得長足進步,必須轉變思維模式,應英語思維來指導英語學習。
障礙之三:缺乏英語描述能力
周成剛老師在現場模擬了一個場景:“如果你們現在在下面聽不清楚我的聲音,想讓我把話筒拿得更近一些,但是你恰恰不知道‘話筒’這個單詞,你會如何用英語表達這個意思呢?”在他的引導和啟發下,現場觀眾提出了“你手里的那個東西”、“請聲音大一些”等描述性的句子,氣氛甚是熱烈。
周成剛說:“國內最流行的兩本雙解英文詞典(《牛津英漢雙解詞典》和《朗文雙解詞典》),共收錄詞條8萬有余,但是對于這8萬詞匯進行英語解釋的,不過是區區3千左右的日常用單詞。由此可見,我們也可以用3千常用單詞描述我們所看到的任何東西。”他認為,描述能力看似不起眼,其實非常重要,經常運用,能大大提高英語水平。只要具備基本的詞匯量和高超的描述能力,就能跟外國人進行無障礙的交流。至于如何提高英語描述能力,還是要多查詞典,多看看詞典對于單詞的英語描述。一本好的雙解詞典,是一個英語學習者一輩子的好老師。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