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不可能一蹴而就,大腦要牢記單詞需要接受反復的刺激。每個作家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表現為有一套他的慣用詞匯;而且一本原著的題材是一定的,某類單詞必然反復使用。因此,生詞在原著中都有一定的重現頻率。
狄更斯描述“客廳”、“起居室”不用living room而喜歡“parlour”。該詞屬于6級詞匯,在《David Copperfield》第一章出現6次,第二章出現9次,全書一共出現80次。
德萊塞的《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中的四級詞匯“individual”,全書總共出現64次。
荷馬史詩《The Odyssey》(《奧得賽》)中的GRE詞匯“libation”(另有一個翻譯版本翻作“drink-offering”)出現31次,另一個GRE詞匯“suitor”,全書共出現多達233次!
在專業原著里,專業詞匯更是頻繁出現。我讀過的那本《Human Anatomy》(《人體解剖學》)中,僅144~147頁“mandible”(下頜骨)出現4次,其衍生詞“mandibular”出現6次。那幾頁只是總論,而在真正關于下頜骨表述的150~151頁,該專業單詞又出現了十余次。
查過的詞反復出現,給你的大腦一次又一次刺激。生詞每出現一次,都是對記憶的加深。這個過程,你自己甚至意識不到!(對比陳舊的傳統模式,你為了取得牢記的效果,需要將枯燥死板的詞匯書反復念多少遍,反復默寫多少遍!)這神奇的魔法,就是后效應。
后效應可以超越一本原著。閱讀了一定數量的原著以后,你會發現生詞也喜歡“走穴”:那本書的生詞出現在這本書中。兩本書可以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如小說與小說,小說與社科著作,甚至小說與科技著作。例如:
“bartender”(酒保)出現在《Sister Carrie》和社科著作《Winning Image》中;
“weave”(編織)的過去分詞“woven”在《Jane Eyre》衍生為形容小路崎嶇的“interwoven”,在《Human Anatomy》中則用來描述交織的骨小梁;
“scab”在《Sister Carrie》中指窮途末路的Hurst Wood跑去替罷工工人上班的“工賊行為”,在《Pathology》(《病理學》)里專指“傷口結的痂”;
“heyday”指“全盛時期”,在斯大林的傳記《Stalin: A political biography》中多次用來描述俄國1905年革命的高潮;而在性科學專著《Human Sexuality: in a world of diversity》中則用來描述西方70年代“性革命”的頂峰;
“reincarnation”(轉世化身,重新體現)在《哥倫布傳》中用來比喻哥倫布尋找印度的航海是中世紀尋找魔法石的演變;在《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Psychology》(《臨床心理學簡介》)中指得是經過心理治療,來訪者脫胎換骨的狀態;
有天早上,我在《The Moonstone》(《月亮寶石》)讀到:“Here in Christian England was a young woman in a state of bereavement”(第272頁),下午晚上又在《圣經》中讀到:“If I be bereaved of my children, I am bereaved.”(第52頁)
要提高閱讀速度,首先要逼迫自己有選擇地讀不同專業不同內容的英語文章,從平時開始,在做題以外的時候自然地去讀。當你自然地理解了一篇東西,哪怕是猜測到一些大意,這個速度比硬梆梆地去啃是快很多的。
有了基礎以后,就要做有意識的訓練去改善速度。鍛煉閱讀速度雖然是個無形的東西,但和鍛煉身體肌肉是一樣的:如果每天推一樣重量的杠鈴,到后來就沒有鍛煉意義了;一開始就推100公斤,馬上就受不了,肯定放棄;總是不推,比劃兩下就溜,到體育測驗多半不及格。
有些人背單字是“每背必忘”、“每忘必背”,永遠離“成功背單字”有段距離;為破除這個魔咒, 正確奉行背單字方法的絕招:
蠶食鯨吞法
準備一本字匯書(或一本筆記),這本書(或筆記)的結構應該是:英文在最左邊的位置,中文在最右邊;中間則要空下來寫“提示”,提示這個字“怎么背”。背單字的方法依每個字匯的不同,可能是依據字根、諧音、形狀、例句等…。完成工具的準備后,就可以開始背單字的工程!
以此窗體為例,在下面整理了“蠶食鯨吞法”的基本背法及步驟:
單字 提示 中文
imp 小魔鬼
felon 念起來像“壞人” 重罪犯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